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及严重性给中国乃至世界都添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阴影。早在1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17例死亡数据,其中,死者年龄最小为48岁,60岁以上老人占78.9%,绝大部分死亡病例的死者都是老年人。
此外,17例死亡病例中,大部分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前也是慢性病患者,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慢性疾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高龄和有慢性病,75%以上的死亡病例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基础疾病。高龄且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只要感染了肺炎(不指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死率本身就很高。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报告统计,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1]。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结构及功能(心脏增大、室间隔增厚、舒张功能减弱)都会有一定的变化,以往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老年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新冠肺炎作为一个应激源,可能使交感系统过度激活,交感亢进所带来的儿茶酚胺相关效应会使患者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高、血管斑块不稳定、心肌损伤进一步加重,使得心功能进一步下降,其危害不言而喻。
因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是新冠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容易攻击的群体之一,应及时做好有效的预防措施,以规避感染的风险。
01
合理用药,选择更佳治疗药物
▎明确用药指征
在给予老年人药物治疗时必须明确用药指征,减少用药种类,减少肾毒性强的药物,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用药方案应尽可能简单,避免药物滥用,联合用药种类以不超过4种为宜[3]。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方面,钙离子拮抗剂(CCB)扩张血管可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作用;而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作用可对抗CCB反射性交感兴奋引起的心率增加。β受体阻滞剂联合CCB治疗不仅降压效果显著,还减少了相应的不良反应,因此两者的联合应用是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的优选方案。[4]。
▎注意药物个体化治疗
老年人个体差异较大,其—般健康状况、并发疾病、疾病严重程度、疾病病程、疾病发展过程等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患者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不能按照标准治疗方法迸行盲目治疗。
尤其是药物剂量的选定,应根据患者体重、年龄、体质等方面进行准确计算,—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老年人用量—般为成年人的0.5-0.75倍,并根据患者肾功能进行个体化调整,如有条件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5]。
▎保证服药依从性
此外,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用药种类多、量大、频繁服药、记忆力下降、对药物治疗认识不够等原因而导致不能按时、足疗程、足量服用药物,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不能保证药物治疗方案取得的临床效果。
因此,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后,临床医生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明确并准确认识到按医嘱用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减少患者自作主张减量、漏服或停药的几率,并对患者建立用药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督促患者合理用药[6]。
02
学会自我管理,做好疾病监测
每天规律监测血压、心率、血糖和体重,了解疾病的控制情况。
劳逸结合。适当运动有助于保证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的稳定,但不能过度运动。在“不出门“的情况下,运动一般以走路、床旁踏车为主,不要过快、过早和过晚。助于保持或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戒烟。吸烟能够增加各类心血管的发病风险;戒烟后疾病风险降低。吸烟可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血管内皮功能不良,并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易造成血栓的形成。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药物治疗之前首先要戒烟[7]。
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均衡膳食、限制食盐及食品添加糖的摄入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经成为共识,并被中外各国的居民膳食指南及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明确推荐[8]。
控制情绪。消极情绪的经常反复出现引起长期或者是过度的神经紧张,可造成机体病变,如神经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等从而转变为某些器官、系统的病变,影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9]。
总之,在这次疫情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既要重视避免病毒感染,也不要过分恐慌,在做好各种预防措施的同时,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监测、遵医嘱按时、规范用药。相信疫情会很快过去!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