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少了酒肉怎么行!
这不,45岁的老苏,趁着放假,把初中、高中、大学同学的聚会全都一一安排上了。
中午火锅、晚上烤肉、夜宵再补点小酒……
仙哉,仙哉!
然而,好景不长,3天后,老苏就被送进心内科,经过医生的紧急抢救才终于脱离了危险。
苏先生醒来后,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心脏一直都很健康,这怎么就突然心梗了呢?
医生告诉他,其实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医学上称作——“假日心脏综合症”。那么,这个疾病是从何而来的呢?
没有心脏病史的健康人,
大量饮酒也会导致房颤发作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新泽西心脏科医生飞利浦·艾丁格和同事在一篇文章总结了24个病人的32次心脏病住院情况。
结果发现,这些人之前都没有得过心脏病,检查也没有他们患心脏病的证据。但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
都是酒后发作,而且喝的还不少;
住院时间大部分是在周日到周二,或者节假日的时候。
也就是说,即使是没有心脏病史的健康人,在周末或节假日大量饮酒也可以导致房颤发作,而且发作之后,心脏找不到任何异常之处。飞利浦·艾丁格医生随后将这种情况命名为“假日心脏综合症”。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而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引发脑卒中。此外,长期的房颤还会导致心衰,或加重既往心衰。
虽然有心脏病病史的人更容易患上“假日心脏综合症”,但房颤的突然发作通常发生在完全健康、没有心脏问题的人身上。
酒精是罪魁祸首
“假期心脏综合症”往往与饮酒有关。过多的酒精摄入会导致“心脏电传导系统(heart's electrical system)”短路,改变血液中的电解质水平,增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释放。
“哪怕只摄入少量的酒精,也会增加房颤风险。”斯坦福大学心脏电生理学家Marco Perez博士如是说,“而且,酒精摄入越多,这种风险就越高。一旦杯数在3杯以上,房颤发病率就会大幅上升。”
虽然大部分的酒后心律失常在酒精代谢干净后就会减轻,如窦性心动过速,但这种心律失常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相比来说,房颤的安全隐患就会更大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房颤和饮酒之间还有一层隐形的关系——只要发生过一次房颤,下次喝酒时,房颤可能会再次发生。也就是说,酒友们只要出现过一次房颤,就应该考虑减少酒量甚至戒酒。
目前,美国疾病防控中心对“适量饮酒”的定义为:女性每天一杯,男性每天两杯。每杯包含14 g的纯酒精。
在美国,这一杯相当于44 ml烈酒、146 ml葡萄酒、再或是351 ml普通啤酒。
而在2018年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给出了每日酒精摄入量的相关建议:男性每日摄入酒精量不高于25g,女性摄入酒精量不多于15 g。
此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还提到,不要混合饮用。因为无论是碳酸饮料还是其他酒品(啤酒、红酒),都会叠加损伤我们的身体,加速醉酒的速度。
如何预防“假日心脏综合症”
虽说假期一时爽,但也要提防心脏火葬场。
保持身体水分充足。就像许多咸的小点心一样,酒精也非常容易引起脱水。膳食指南中对成年人饮水建议是每天最少1200ml。
加强锻炼。体力活动及心肺功能与房颤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多做一些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项目可以有效预防房颤,如爬山、慢跑、跳绳、深呼吸等等。
保持愉快的心情。房颤的发生和不良情绪之间也有很大关联。易怒、敌意和紧张都会显著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所以,要尽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幸福感哦!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限制饮酒!
其实,仔细想想,除了吃吃喝喝,放假还有很多事儿可以做:带着家人去郊外爬爬山啦,和朋友相约去看看展览啦,再或是陪孩子去一次游乐园啦……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