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年会已经顺利在费城召开。本次年会上公布了多项与房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
肥胖与房颤:ACCORD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与房颤的相关性
该研究纳入了ACCORD队列中10,206名具有心电图数据且基线检查期间未发生房颤的患者,使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评估BMI分组与房颤发病的关联性。
研究者基于BMI值,将队列分为正常(<24.9 kg/m2),超重(25-29.9 kg/m2),肥胖(30-39.9 kg/m2)和严重肥胖(≥40 kg/m2)四组,经过49,350人年的随访,随访终点时有190例(1.88%)的患者发生房颤;BMI每增加1,房颤风险增加8%(HR=1.08; 95%CI 1.05-1.11);以体重正常组为对照BMI类别的增加与房颤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超重组(25-29.9 kg/m2)的房颤风险已经升高,但下限值未>1,;在肥胖组中(30-39.9 kg/m2),在校正了性别、年龄、种族后,房颤风险升高超过84%,且具有统计学意义(HR=1.84; 95%CI 1.00-3.76)。
当看到严重肥胖组时,该组人群房颤风险已经升高到惊人,超过150%!不过BMI也达到了惊人的40 kg/m2,在我泱泱大国的人群中这样的体型也是非常少见的……
胖,和房颤相关
那么减肥是否能改善房颤呢?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Omar M Aldaas教授团队完成的荟萃分析也在本次AHA年会上进行了阐述。
Aldaas团队筛选排除后纳入了5项研究,总计548名患者,结果发现体重减轻超过10%的房颤患者,其房颤复发率的确更低(RR 0.29; 95%CI 0.19-0.44,p <0.00001),且复发率降低幅度更大(MD 1.74; 95%CI 0.70-2.79, p <0.001),此外发作持续时间(MD 2.14; 95%CI 0.04-4.23,p = 0.05)、总体严重程度(MD 1.89; 95%CI 1.34-2.45,p <0.00001)和症状严重程度(MD 5.36; 95%CI 3.75-6.97,p <0.00001)也都得到改善。
体重减轻10%改善房颤相关表现的森林图,包括房颤复发风险、复发率降低幅度、发作持续时间、总体及症状严重程度
总结一句话,太胖有危险,减肥莫拖延。
胖瘦有影响可能大家都熟悉,这次AHA年会上,也公布了一项关于身高也和房颤发病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Michael Levin教授汇报了这项不寻常的研究。
他们的团队利用了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及GIANT联盟(Consortium)的数据,对700,000多名个体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包含464个独立变量的基因工具。
此外,还从房颤遗传联盟(AFGen Consortium)检验了超过500,000名个体的数据中寻找与房颤相关的遗传变量。该团队发表的结果揭示了身高和房颤具有很高相关性,提示身高的增加可能是房颤的病因之一。
在逆方差加权荟萃分析中,结果显示,身高增加1个标准差与房颤发生几率正相关,(OR=1.33;95%CI 1.28-1.4;p = 4.1x10 -37),并在校正了多项经典的房颤病因后(如心脏器质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身高与房颤仍然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长得太高也有风险?
生男生女都不对
房颤发病的奇妙性别差异?
来自麻省总院的Hasan K Siddiqi医生在本次AHA年会上报道了他们房颤流行病学的性别和种族差异的结果。该队列来自VITAL研究,纳入了基线未发生房颤的25131例患者,在5.3年(中位数)的随访后,12369名男性患者中有413名发生了房颤事件,12762名女性患者中则只发生366名,在对年龄和治疗方案校正后,结果显示女性的房颤发生率更低(HR=0.73; 95%CI 0.68-0.92; p<0.003);进一步校正种族,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运动和BMI后,女性性别与房颤的反比关系仍然存在(HR=0.79,95%CI 0.68-0.92;p = 0.003,下图a)。
这项研究最有趣的是,在校正身高和体重,代替校正BMI时,女性性别和房颤的相关性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与男性相比,女性发生房颤的相对风险反而升高了!(下图b)研究者对此也没有给出充分的解释。
虽然临床上,男性房颤病人可能更多见,但性别作为独立因素在房颤的发病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
小编碎碎念
这么看下来,胖瘦高矮男女,都是房颤的影响因素。
不过小编倒觉得,高矮和性别可以用来预测风险,但如果想要干预,身高不能不长,性别也没法挑选。
只有那减不去的肚子,配当永恒的对手。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