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2017AHA年会,美国新版高血压指南于北京时间6点颁布,瞬时刷爆了朋友圈。你是不是也“高血压”了?美国指南的这种血压分级和治疗理念适合中国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孙宁玲教授和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点评。
孙宁玲教授:如何看待美国最新高血压指南?
新的高血压指南中有两个关键点:
1. 诊断高血压指南的标准前移,即≥130/80 mmHg。这基于美国10年来(2007-2017)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增加13.7%,而接受药物治疗者仅增加了1.9%(34.2%-36.2%/10年)这样一个特点,同时也基于一些重要的研究,如SPRINT试验和JAMA的Meta分析,鉴于美国患病人数与治疗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诊断目标前移,早期血压管理对美国改善高血压所导致的器官损害和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
2. 药物治疗理念:10年风险>10%+血压≥130/80mmHg可以启动降压药物的治疗,而前面任何一种状况(仅10年风险>10%或者血压≥130/80、<140/90mmHg)都是以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为主的治疗,而不必强调药物治疗。
3. 美国指南的这种血压分级理念和治疗理念适合中国吗?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1)要看中国目前有多少血压在130/80 mmHg~140/90 mmHg的人群?
(2)在这样的人群中10年心血管风险>10%的有多少?
(3)目前我国的生话方式干预的结果可以使多少人达到血压下降5%~10%的效果?
(4)中国目前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线性关系是什么?血压高直接导致脑卒中的风险升高,血脂高直接导致冠心病的风险增高,这涉及到预防的重点在哪里?是单一重点预防还是联合治疗方案(血压、血脂管理)?这些都涉及到防治策略的一系列调整。
总之,我国应依据中国高血压特性,制定自己的防治策略,参考国际指南的变化,但不能一味的跟随。国情不同、地域不同、人种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疾病谱的发生状况不同,循证证据也有差别,中国应当走自己的防治道路,我们的努力和成就会让世界刮目相看。
郭艺芳教授:“美国人很不淡定”
粗略浏览这一指南后,第一感觉是“美国人很不淡定”。从JNC7指南的中庸,到JNC8指南的右倾,再到这一新指南的极左,美国学者对血压管理的态度就像孩子的脸,一句话就会使他由笑到哭、由哭到笑;又像六月的天,晴空万里的时候一片云就突然暴雨倾盆。
美国指南无论在一般人群的降压策略、还是在糖尿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血压管理方面,都显示出了明显的不冷静,一项RCT或一项荟萃分析就可以使他们风向突变。例如,本次发布的新指南,显然受到了SPRINT研究结论的巨大影响。也许他们有他们制定指南的原则与标准,但指南的制定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临床问题。这种飘忽不定的做法会使临床医生无所适从。
在此方面,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彰显了自信与大国风范。十多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始终坚持以我国国情与临床证据为基础,始终坚持指南为临床服务的立场,始终坚持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保证了指南的科学性、连贯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做法应该成为我国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典范。无论美国或欧洲指南有多大的影响力、有多大的权威性,中国指南应成为我国临床实践的唯一依据。对于国外的指南,我们可以讨论、可以争鸣,某些观点可以借鉴,但绝对不能盲从。只有中国指南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临床研究证据,因而最适合于我国高血压的防治。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美国指南一无是处。美国指南下调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了血压的控制目标,体现了对于高血压危害性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我国是高血压大国,这些年以来,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当前的高血压防治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广大民众甚至很多医务人员对于高血压的危害性仍缺乏充分认识与足够重视。借鉴美国之南的积极态度,将高血压的防线前移,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各群体对管理血压必要性的认识,无益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血压的防治水平。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