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应用心肌造影超声法,可清晰显示心肌梗塞部位。以往的超声检查无法观察到心肌的灌注情况,而心肌造影超声法则有此可能,因为含有小气泡的造影剂在毛细管中流动时可被捕获。以前超声造影剂必须直接注入冠脉,但现在可经末稍静脉注入,成为无创操作。
但此法仍受两大限制,第一,超声易破坏小气泡,不能获得实时心肌染影,只能间歇检测;第二,背景为心肌组织的强信号,大于小气泡的信号,需要谐波图像。
所谓谐波法,指物质异常(非线性)程度越大,照射超声时返回的谐波越强;而在基本波中,心肌组织比小气泡的信号强,因此非线性小的心肌组织比第二、第三谐波弱,从二者信号强度之差即可选出来自小气泡的信息。
日本东大阪市河内总医院心血管科林英宰主任开发出宽带传感器后导入第三谐波法,可更敏锐提取来自小气泡信号。
研究对象为16例心梗患者,以第三谐波法注入末稍静脉含小气泡的超声造影剂,将心尖长轴像分成5个区评估心肌染影度(见图)。
图 前壁梗塞病例超声造影剂注入后,左室心尖发现梗塞区。因为小气泡流入毛细管呈白色;而心肌梗塞部呈暗色。
肉眼评定染影度由定量评估法分为良好区和适度区,未见有明显差异。当制成半实时(5帧/每秒)心肌灌注图像时,80个区中正常的55个区获得充分的心肌染影,也就可能同低染影的梗塞部11个区相识别。林英宰指出,第三谐波法与第二谐波法相比,能更敏锐地提取小气泡信号,因而能更正确地评估心肌灌注状态。
(实习编辑:吴伟棋)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