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疾病,人人皆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发现历史。虽然我国的中医书籍很早就有高血压病的症状描写,由于当时没有血压计,无法测量血压,所以根本不知道是高血压。国外也是一样,要在发明血压计,可以测量血压后,才真正认识高血压这个病。所以要讲高血压的历史的话,应该分为发明血压计前时期和血压计后时期。
血压计前时期
在血压计发明之前,1827年Bright观察到肾病患者有心脏肥大。由于没有办法测量血压,也不可能知道是血压升高的原因。
血压计后时期
1854年Vierordt设计了第一个动脉血压计。后来逐渐改良。1896年RivaRocci发明了袖带式血压计,用于临床工作。1905年Korotkov命名了血压听诊的5个音,以其中的2个音来表达收缩压和舒张压,形成了能够推广应用的听诊测量法。从此才使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治疗、科学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和药物开发等成为可能。他的听诊测量法沿用至今,已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了。描写血压听诊的文章,把这5个音分别命名为柯氏第1相、第2相、第3相、第4相和第5相。
自从有了血压计可以测量血压以后,不但认识了高血压这个病,而且使研究不断深入,从而,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新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和药物不断出现。现在分以下几方面叙述。
1、对高血压的认识
Traube在1856年推测动脉血压升高是为了克服增厚动脉的阻力,保证肾脏排泄功能所必须的代偿机制,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相对无害的现象。
1898年Tigersted和Bergman静脉注射肾脏组织的提取物,使动物血压逐渐升高,并把该物质定名为肾素。揭开了肾素对血压升高作用的研究。
1922年继发性高血压中嗜铬细胞瘤的发现,使交感神经系统在高血压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1934年Goldblatt发现结扎动物肾动脉能使血压升高。是开始高血压实验研究的里程碑。至今这种动物实验模型仍在应用。从此确立了肾脏在高血压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1939年Braun-Menendez与Page同时发现血管紧张素。随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但推动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促进了降压药的研究开发,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出现。
1954年Conn发现了继发性高血压中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957年邝安等报道了中国的第一例。促进了内分泌系统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的研究。随着各种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现,出现了不少高血压的实验动物模型。但是高血压中的极大部分是原发性,继发性只占5%左右。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不能用单一因素来说明。
1962~1963年冈本和青木建立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随后还有“易发中风高血压大鼠”模型。这种模型与原发性高血压十分相似。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人与大鼠还是有区别的。所以至今它的病因尚不明确。也许是众多因素引起的。所以把它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20世纪40年代Page提出高血压是遗传、环境、神经、内分泌、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直至现在,大家仍普遍认可。认为是遗传与后天多种因素相互起作用的结果。
2、降压药的发展历史
自1856年Traube提出血压升高是保证肾脏排泄功能的代偿机制后,降压治疗成为禁区。
1927年Brown认为如不予降压,肾功能就会衰竭。提倡降压治疗。这是一种新观点。
用交感神经切除法来治疗高血压时,虽然血压大幅度下降,但是肾功能没有恶化。后来证明降压治疗并不影响肾功能。从而否定了过去血压升高是无害的代偿学说。
1949年Smirk用神经节阻断剂治疗高血压获得成功。利血平治疗的良好效果,曾一度有人主张把它加入到饮水中。以后出现了许多降压药。从国际范围讲,50年代开始有利尿降压药。60年代开始应用β-受体阻滞剂。70年代是钙离子拮抗剂。80年代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90年代出现了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以上5类降压药,现在仍是降压治疗中的首选药物。各类药物都有优缺点,新的药物可能优点多一些,但是从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来评价的话,最近公布的美国一个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还不能得出哪一类药物最好的结论。今后尚需继续研究。
3、我国高血压防治和研究概况
我国的高血压防治及研究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1958年上海成立了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成立心血管研究所。1959,1979,1991年进行了3次全国范围的高血压抽样普查。了解了我国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和趋向。全国各地的群防群治以及科学研究蓬勃开展。在改革开放以后,更加强了与各国的国际交流以及合作研究。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我国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和研究成果,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肯定。有多位专业工作者参加了国际性的学术机构,有的还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中,我国学者的论文数在逐渐增加。
4、对其他危险因素的认识
降低血压后,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是减少了,寿命也延长了。但是这种减少和延长还不是很理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了高血压外,还有其他的危险因素,影响高血压病人的预后,例如吸烟、酗酒、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因此在1999年,世界卫生 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和中国高血压联盟先后颁布了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了过去的高血压标准,废除了过去的高血压分期。根据血压的高度,分为I(轻度升高)、II(中度升高)、III(重度升高)3级。再结合同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评定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程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级。例如血压轻度升高的I级高血压病人,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属于低危。就是说,他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很少。如果他同时还有一个其他危险因素,例如吸烟,那么他就变成中危了。就是说,他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就要增多了。危险程度越高,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就越多。
5、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和研究现状
原发性高血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不够理想。许多病人不知道有高血压,不定期测量血压,当然也未治疗。到病情转重时,甚至发生并发症例如中风时,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已在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病人,血压达到正常的也很少。农村只有0.9%,城市只占4.2%。此外,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很不理想,例如吸烟和肥胖等。药物应用不够规范。该用的降压药剂量不足,没有降压作用的辅助药、保健品等用得太多。钱花了不少,血压水平仍高。起不了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因为只有把血压降低了,才能预防并发症。
6、今后的趋势
高血压虽然是慢性病 ,但是患病人数多,危害性大,已成为公共卫生的大问题。各国都在积极研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工作。
(1)做到高血压病人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疗后要使血压达标。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
(2)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培训,做到切实有效。使治疗用药规范化,提高治疗病人的血压达标率。
(3)加强人群和高血压病人中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要治疗好高血压病人,必须要病人的很好配合,自觉执行医生的用药指导。所以有效的防病知识的卫生宣教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强科学研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基础研究要针对病因以及危险因素和遗传基因等方面。
(实习编辑:李杏)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