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卫生部启动了2009年“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今年的主题为“健康体重”。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审定的《保持健康体重知识要点》也同时发布。据悉,这是建国以来卫生部第一次向社会大众及媒体发布如何保持健康体重的权威信息。
记者在启动仪式上了解到,截至2002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比1992年升高了119%,其中有近1/3的成人体重超重或肥胖。在倡导控制体重的同时,与会专家也提醒,过于消瘦的人群,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危险比体重正常的人群要高,死亡率远远高于体重正常的人群。
体重指数低于18.5 死亡率明显增高
不仅仅是超重有害健康,体重过轻更加危险。据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7.8%,成年人有8.5%的人口体重偏低,农村老年人的低体重率则达到了15%。体重过低则会影响青少年身体和智力发育,影响成年人体力,还和免疫力低下、月经不调或闭经、骨质疏松、贫血、抑郁等病症有关。
肥胖问题专家、前中国预防科学院院长陈春明教授告诫说,千万不要陷入减肥误区。“中国人的肥胖观念需要调整。许多中国人不在意已经发生的肥胖,认为胖是福气。而另一些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又认为越瘦越好,明明自己的体重属于正常范围,还要拼命减肥。她们不知道,如果成人的体重指数BMI低于18.5,生病和死亡的危险都要提高很多。”
他表示,如果过度减肥,把体重从正常状态减到消瘦程度,不仅会使日常生活、工作受到影响,而且容易导致疾病缠身,对健康十分有害。流行病学分析所得到的数据证明,过于消瘦的人群,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危险比体重正常的人群要高,死亡率远远高于体重正常的人群。
缺乏运动比吃得多更易发胖
常吃高油脂的东西是否一定会导致发胖?被人们称为垃圾食品的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一定是导致肥胖的元凶吗?不少过度注重营养的人,基本不吃肉,或大力控制油脂摄入,这是科学的做法吗?
与会专家表示,实际上,应该澄清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表示,吃油多不一定发胖,运动少更易发胖。他说,理论上计算,油脂的热量高,吃多了更容易发胖。不过现在很多研究发现,维持体重的更关键的因素是活动量,在有较多体力活动时,较多的脂肪摄入也不一定导致发胖。
此外,他还表示,单一因素一般不会导致肥胖,但是某种因素在极端情况下,有可能导致肥胖,比如:日本相扑选手的饮食习惯。“说某种食物或者饮料是垃圾,主要问题在于这些食品热量高、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也高,而这些成分吃得过多又与诸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和肿瘤等慢性疾病有关。由此来说,称这些食品是垃圾似乎并不为过。可是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蛋白质是多么重要的营养物质,能量不足会影响我们的大脑和免疫等等功能,食物吃多了不好,吃少了也不好。”
李可基认为,食物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更不是垃圾,没有一种食物是绝对不健康的,所谓的不健康食品,只是由于人们进食的品种和数量不恰当、不科学,只要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入,合理膳食,每个人就能享受到各种食物的美味。
每天活动量
累计应达6000步
那么,运动量达到多少才是科学合理呢?
李可基说,保持体重所要求的运动量,按照日本人的建议,每天步行达到八千到一万步;按照欧美人的研究,每天要有快走这样中等强度的运动,并且累计60分钟以上。虽然目前有关中国人的研究很少,但国外的研究提醒我们,保持体重需要更多的体力活动,而且多运动还会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癌和乳腺癌的风险。
根据发布的《保持健康体重知识要点》,成年人每天的运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工作、出行和家务,另一部分则是体育运动,每次活动应该达到相当于中速步行1000步以上的活动量,每周累计应达到约20000步。
体质较好的人可以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根据能量消耗,骑车、跑步、游戏、打球、健身器械练习等都可以转换为相当于走1000步的时间,建议每天累计各种活动,达到相当于6000步的活动量,每周相当于4万步。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