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血管 > 心血管疾病病理

你一生中可能遭遇的心脏病

2009-10-03 05:41:0039健康网社区

  白领“无症状猝死” 其实有信号

  根据我国“十五攻关”项目调查出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例/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名人、年轻白领猝死事件使得公众开始重视心脑血管疾病。“但现在的问题是,人们通常只看到猝死的结果,而忽视了猝死之前已经出现的危险因素。”吴书林表示,不能一味地强化对心脏病的恐惧,而应重视心脏病的可控因素,进行预防。

  无症状的突发猝死事件往往更能引发职场一族的惊恐。吴书林指出,所谓“无症状”未必是真,有时是隐藏的基础病或细微的信号没有被当事人及时察觉。

  例如,一些无症状猝死往往和冠状动脉痉挛有关。此类患者心脏血管并无异常,但因劳累等原因,心脏大血管出现突然收缩、闭合的情况,导致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

  “如果此时身边没人立即为他进行心肺复苏,或者用除颤仪抢救,就会导致死亡。” 吴书林指出,这类病人的血管大多数并没有发生病变,只有大约10%~20%的人有轻微的冠状动脉狭窄。

  “过度疲劳导致心跳过快,或者因血管收缩闭合导致供血不畅,出现冠状动脉痉挛。”方咸宏特别提醒,由于一般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0%才会引发心绞痛,而目前二三十岁青壮年已经开始出现血管里有脂质沉积等情况,血管狭窄程度不高,平时虽无异常,貌似“健康”,但一遇意外事件,就会表现为“突然发作”,甚至变本加厉。

  男45岁、女50岁后 定期进行心脏体检

  吴书林观察到临床上一个现象:易冲动者容易得心脏病,且同等病情下,脾气冲动的病人比心态平和者的疾病进展似乎更快。他指出,脾气暴躁的人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分泌出更多的肾上腺素,对血管造成一定损害,得心脏病的几率也大大提高。

  他建议职场人士“做事悠着点”!基层、青年员工应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增强个人修养及文化素质,使心态平稳。而中高层管理者的护心秘诀是要适当减压,别让工作的无形压力累坏心脏。

  吴书林建议:男性45岁后、女性50岁后应至少每年做一次体检,尤其是有高危风险的人群,例如父母兄弟等曾得过心脏病或自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市民, 最好一年做一次“心脏体检”,即进行心脏彩超、活动平板、24小时心电图检测等。

(实习编辑:李杏)

2/2
39健康网版权所有,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抢挂专家号,咨询热心导诊MM
百度推荐

精选

进入39健康网首页

查疾病

热门
痛经
荨麻疹
宫颈糜烂
高血压
登革热
尖锐湿疣
妇科
月经不调
阴道炎
子宫肌瘤
男科
包皮过长
前列腺炎
早泄
儿科
手足口病
小儿感冒
小儿肺炎
内科
冠心病
肺结核
支气管炎
外科
肩周炎
乳腺增生
骨质增生
皮肤
湿疹
狐臭
脚气

查药品

热门
六味地黄丸
逍遥丸
金匮肾气丸
云南白药
阿胶
片仔癀
妇科
保妇康栓
调经丸
妈富隆
男科
伟哥
前列舒乐胶囊
养血生发胶囊
儿科
小儿感冒颗粒
小儿止咳糖浆
小儿七星茶颗粒
心脑血管
厄贝沙坦片
血脂康胶囊
速效救心丸
糖尿病
美迪康
消渴丸
拜唐苹
跌打损伤
云南白药气雾剂
云南白药创可贴
跌打万花油

好医院

按专科找

外科
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乳腺外科
肛肠外科
肝胆外科
血管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
肾内科
风湿科
其他科室
妇科
耳鼻喉科
整形科
中医科
皮肤科
心理咨询
按疾病找
劲椎病
脑梗塞
高血压

好医生

按专科找

外科
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乳腺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其他科室
妇科专家
产科专家
中医专家

按疾病找

外科
烧伤专家
骨折专家
肺癌专家
内科
胃炎专家
高血压专家
冠心病专家
其他科室
头痛专家
湿疹专家
肾结石专家
39健康网-39健康網-合作-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