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即乙型肝炎,并不完全是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表现出乏力、厌食、尿色加深、肝区疼痛等症状。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如输血或者器官移植、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目前我国广泛注射乙肝疫苗,是防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1、输血或者器官移植: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输血及器官移植传播,如乙型肝炎病毒发生性生活时,健康的一方输血或者器官移植,就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2、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经血等体液中,如果一方患有乙型肝炎病毒,且与未患病方发生性接触时皮肤、黏膜出现损伤,且未采取防护措施,就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3、母婴垂直传播:是指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母亲,在妊娠、分娩、哺乳期间将病毒传播给婴儿,分娩后婴儿可能会被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4、其他:乙型肝炎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如果与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无保护的性生活,或者与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者共用针头、共用刮胡刀等,也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目前临床上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拉米夫定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能不会立即出现症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检测出抗体,并且抗体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因此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及时去医院就诊,明确病情,以防未及时发现,导致病情加重,出现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