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保骨,老来易折骨!根据台湾国民健康署健康访问调查显示,台湾民众骨质流失有超速的现象,尤以停经后妇女最明显,一旦步入65岁的老年界限,平均每5人就有1人出现骨质疏松的问题。医师提醒,骨质疏松会增加跌倒骨折的风险,呼吁民众趁年轻积极做好骨骼保健,培养“绩优骨”,预防老年骨松所带来的生活不适。
30岁骨质开始流失 12族群提高警觉
鹿港基督教医院院长暨新陈代谢科主治医师杜思德表示,对台湾人来说,30是个关键年龄,在这之后,人体的骨质会逐渐减少,且随着年纪增长,流失速度也会加速,其中以女性停经后、男性50岁之后的流失情况较为明显,成为骨质疏松症的候选人!临床发现,2/3骨松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提重物或跌倒导致骨折时,进一步检查才发现罹患骨松,后悔莫及。
除了年龄,家族史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可能更快偷走你的骨本!杜思德医师指出,骨质疏松症有以下12个高风险族群,民众若发现符合以下多项因素,或60岁以后身高和年轻时相差超过3公分、体重变得太轻,或是身体背部贴墙,髋骨和肋骨最下排空间小于2指幅,皆需怀疑骨质疏松的可能,建议进一步做骨质密度检测。
【12个骨松危险族群】
1. 父母亲至少一人曾经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或曾经一跌倒就导致骨折。
2. 父母亲至少一人有驼背的情况。
3. 每天饮酒过量,超过300c.c.。
4. 现在或曾经有抽淤的习惯。研究显示,每天抽淤1.6根会增加9成7骨质疏松的风险;抽淤者未来罹患骨鬆的机会是一般非抽淤者的2倍。
5. 每天运动少于30分钟。
6. 没有天天喝牛奶或补钙的习惯。
7. 每天饮用黑咖啡超过300c.c.。
8. 每天日晒少于15分钟。
9. 体重太轻,BMI小于19的人。
10. 曾经需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者。
11. 曾经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副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12. 停经后妇女、阳痿男性。
补钙防骨松!少了维生素D3等于做白工
预防骨质疏松,必须从提高骨本、减少骨质流失和预防跌倒骨折着手,而要提高骨本的饮食之道就是“补钙”,钙质是构成骨骼的重要营养素,从年轻时期开始每天摄取足够的钙质,即可建立致密的骨质,预防老年骨松。
然而,只补充钙质并不能完全对骨质疏松症有帮助,还需维生素D3的相互配合。维生素D3可以帮助肠胃道对钙质的吸收,若血中维生素D3浓度过低,血钙降低,骨头就会释出钙质以平衡血钙浓度,反而间接造成骨质疏松,因此补钙的同时,也要适度搭配维生素D3,才能达到预期的保骨效果。
2003年英国医学期刊(BMJ)研究指出,每天增加维生素D3的摄取,5年后骨折风险可降低22%。中华民国骨质疏松症学会也建议,每日摄取800IU单位的维生素D3,有助对抗骨质流失和骨折。
饮食不均衡!鹿港老人普遍缺乏维生素D3
杜思德医师特别提醒,老年人因年纪大、日晒少、肠胃功能差和饮食习惯的关系,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高,即使补再多钙,也难以留住骨本。以鹿港基督教医院曾对当地老年人所做的研究,发现血中维生素D浓度低于30%者比例高达8成;血中维生素D浓度低于10%者也有4%,罹患维生素D缺乏症,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都是“全素主义”者,早餐经常是稀饭配酱瓜,营养不良。
维生素D3可从乳制品、肉类、蛋黄、猪肝、鲭鱼等天然食物中补充,保健食品则建议挑选含有维生素D3成分的维他命或钙片。另外,晒太阳也能促使身体自行合成维生素D3,帮助钙质吸收,预防骨松。
骨松治疗不乱来!积极配合医师才保骨
一旦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应尽快接受治疗,别自行乱服药,错把治疗退化性关节炎的药品当作骨松用药,延误骨松的正确治疗时机;患者也不宜自行中断治疗或抱持着“一天打鱼,三天晒网”的治疗态度,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时时笼罩在骨松骨折的风险之中。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