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细菌感染可能引起便血,需警惕感染性休克、肠源性感染、胃肠道穿孔、败血症、巨球蛋白血症等并发症。
1.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异常激活,引起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会导致血压下降、脏器供血不足等,严重时可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2.肠源性感染
肠源性感染是指由肠道内的病原体引起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其他部位。易诱发脓毒症或菌血症,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3.胃肠道穿孔
胃肠道穿孔通常因溃疡、创伤等原因导致胃肠壁完整性受损,当压力差增大至一定程度时发生破裂。可能导致腹腔内脏器内容物流入腹膜腔,引发急性腹膜炎,需紧急手术处理。
4.败血症
败血症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中的病原体大量繁殖并侵袭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可能会出现高热寒战、皮疹瘀点等症状,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5.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在骨髓中过度增生,产生单克隆IgM免疫球蛋白。常伴随贫血、出血倾向及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化疗缓解病情。
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在出现便血的情况下,及时就医以确定病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