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结构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肛肠疾病的发生逐渐趋于年轻化。然,本着“年轻就是资本”的理念,相当一部分人对肛肠健康表现冷淡,常常忽视肛肠疾病发出的“信号”,以至于拖延治疗,最终导致病情加重。为此,健康专家对肛肠疾病的征兆做了初步分析,并提醒人们,出现以下症状一定要警惕肛肠疾病的发生:
征兆一:便血
很多人会将出现便血的情况单纯地理解为患了痔疮,有些人对痔疮也不甚了解,觉得痔疮不是病,因而并不把便血放在心上,一拖再拖,导致病情不断加重。
其实,便血这一症状常常提示这几种相关的肛肠疾病,如痔疮、肛裂、溃疡性大肠炎等。痔疮出血的特点是用力排便时,血液从肛门内排出,量不等,或便后手纸带血,或滴血,或呈喷射状。而对于粪便中带血并混有粘液和脓性分泌物,气味奇臭,伴有便条变细症状的患者,则应该多加警惕,并及时就医,预防直肠和结肠恶变引起的癌症。
征兆二:腹胀
当被咽入胃内的空气过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时,胃肠道内产气过多,而肠道内的气体又不能从肛门排出体外,则可导致腹胀。而腹胀的部位不同,往往伴随着不同的病因。如上腹部膨胀者多见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肝硬化,幽门梗阻,胃扩张或胃癌,胰腺癌等;中上腹部膨胀多见于肝,胆道病变,肝曲综合征等;左上腹部膨胀多见于胃疾病,脾曲综合征等;左下腹膨胀多见于结肠胀气,如巨结肠;全腹部胀气多见于小肠或结肠腔内积气过多,麻痹性肠梗阻等。如腹胀同时伴随着便秘、腹泻、发热、振水音等,则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以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
征兆三:腹泻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细菌或病毒感染、食物滞留或中毒、着凉等都容易引起急性腹泻。急性腹泻的病期较短,一般为2~3周。而慢性腹泻的病情较长,往往在2个月以上,且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的难度较大。因此,存在长期腹泻的患者,应当选择正规的医疗诊所进行治疗,避免耽误了治疗时间。
39健康网推荐阅读:
爱吃红肉?小心大肠癌来袭
预防便秘吃蔬菜就行了吗?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