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在医学上称痔。痔在西方医学中起源于古希腊语,意指动不动就出血的静脉。现代医学沿用了古老的词汇,肯定了静脉的参与,认为静脉血回流受阻是痔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见从很早的时候,痔疮就间断性地堵住了人类寻求舒适、自由的通道。痔疮给人带来刺痒、锐痛,使人焦躁不安、坐卧不宁。痔疮可以分为外痔与内痔,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外痔的分类:
外痔则可以根据发病原因、作用分为三类:
一、结缔组织外痔症状诊断:结缔组织外痔如无炎症发生,病人仅觉局部有异物感或排便后肛门部不易清洁,常有少量分泌物和粪便积存,刺激肛门部,可发生湿疹和瘙痒。如有发炎,则感疼痛,坐立行走不便。初起只是皱襞肿大,中间有粪便和分泌物积存,皮肤暗红色,有表皮脱落;因反复的炎症刺激,则肛门外皮肤有突起,质软,色黄,常在肛门后中线上,也有时在肛门前方或两侧。常伴有乳头肥大和肛门梳硬结,容易受刺激,引起括约肌痉挛而产生疼痛。
二、静脉曲张性外痔症状诊断:发病缓慢,初起只感觉肛门部肿胀不适,排便时肿胀加重,如有发炎等并发症,则发生肿痛等症状。检查可见在肛管前后或围绕肛门有肿块隆起,表面盖以皮肤,皮下有扩大曲张的静脉丛。
三、炎性外痔症状诊断:病人自觉肛门部灼痛、湿痒,便后或活动过多后症状加重。检查时,可见肛门皱襞充血、肿胀,并有少量分泌物。
四、血栓性外痔症状诊断:排便或用力后,在肛门缘皮下忽然起一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病人感觉异常疼痛,活动或排便时疼痛加重。因括约肌痉挛,感觉直肠下部、肛门有异物感,妨碍行走,坐卧不安。肿块表面颜色稍暗,有时呈紫红色,稍硬,触痛明显,有时经2--3天血块吸收,疼痛减轻,可以自愈。有时感染化脓,表皮破溃,就会生成肛瘘。
但是,很多人认为痔疮是小病,忍忍也就过去了。也有人说患了痔疮,一刀了之,方便快捷。更有人神乎其神地描述痔疮可能恶变,让痔疮患者闻之惶惶不可终日。下边谈一下对痔疮的几点错误认识:
误区一:痔疮是小病
痔疮的发生与饮食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痔疮早期是“小病”,此时症状不明显,可治可不治。但如果出血不止,就必须治疗。您要是对痔疮麻痹大意或不好意思而延误病情,久之可造成贫血甚至失血性休克。在有的痔疮患者中,喷射性出血可达300~500毫升,患者还没感觉,等见血后晕倒厕所内。有的病人反复出血达半年,面色苍白,全身乏力,严重贫血。还有的发生嵌顿痔核,感染坏死。
一般来说,痔疮没症状可以不治,保持局部卫生即可。如出现排便后擦不净,肛门潮湿疼痛等症状就需治疗。
误区二:手术治疗比较彻底
手术治疗比较彻底,但与手术方式选择和操作者水平有关。痔疮手术一般适应于二、三期内痔或环状混合痔、结缔组织性外痔。痔疮早期使用保守疗法有效,比如坐浴、栓剂塞入、口服药物、理疗等。短期疗效可以,但容易反复发作。有些患者喝凉开水都能治好病,如晨起饮一杯凉开水能缓解便秘,同时也能缓解痔疮下血或疼痛的症状,但不应迷信保守疗法,以免延误病情。
有些人做了痔疮手术不久后又复发了,就发出绝望的论调:痔疮不能根治。痔疮是可以根治的,但要提醒的是不同的痔疮应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不能千篇一律。痔疮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症状,如果病人出血或疼痛,那么就需要治疗,如果没有太多症状,只是肛门中有一个小包,这种情况是可以不治疗的,不必大惊小怪,对身体不会造成大的影响。通过手术,把发病部位的痔疮拿下,但不代表大功告成,因为邻近部位还有可能被盯上。
对于痔疮的治疗,除了早期保守治疗外,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采用器械治疗,如钳夹、电烧、射频、注射、PPH吻合器等。这些疗法各有其严格的适应证,需请专科医生判断。如果以上方法疗效不佳,最后可考虑手术治疗。
误区三:乐观者和悲观者的痔疮观
有些人一看自己大便带血,就凭有限的医疗知识判断得了痔疮。反正痔疮要不了人命,他们从不把它当回事。这有点自欺欺人的意思,这部分人属于乐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的结局往往是耽误病情。他们总是把所有肛门不适、肛门疾病当成痔疮,而这种观点可能会掩盖其他更严重的病情,如肠恶变。其实仅就大便带血这一症状而言,数种疾病都可能有此症状。如排便规律改变、大便下血且带有黏液,往往是直肠恶变的早期症状;大便混有鲜血,多是息肉;肛门部位疼痛下血、血色鲜红,可能是肛裂;大便带有黏液,便血色暗,肛内有下坠感,多是肠炎或肠恶变。
还有一部分人是悲观主义者,他们虽然被明确诊断为痔疮,但忧心忡忡地认为痔疮会恶变。然而,痔疮一般不会恶变,据报道恶变率很低,只有千分之几。肛门部位的疾病如瘘管、肛裂、直肠息肉等,长期不愈可发生恶变。相比而言,肛门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结直肠息肉恶变率较高。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萧锡瑜)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