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在我国是一个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恶性肿瘤,而我国直肠癌的特点之一即位于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占全部直肠癌病例的75%。而这一部位的癌肿至今对外科医师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尽管直肠癌的综合治疗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外科手术依然是治疗的基础和首选手段。
1、 直肠癌转移途径明确
1908年Miles报道了经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Abdominal-perinealresection,APR),认为直肠癌无论部位高低均可向上、侧和下三个方向的淋巴结扩散,APR被作为一种经典手术沿用至今。目前病理研究证实直肠癌肠壁处的淋巴扩散主要是向上,而腹膜返折平面以上的癌很少向两侧和远端扩散,并且只有在高度恶性或晚期癌当向上的淋巴引流区已被癌栓阻塞时,才逆行向下扩散,且很少>2.5cm。向远端肠壁内的扩散也很少>2cm。
2、 TME理论的提出
1982年英国学者Heald等首次提出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的概念,即直肠存在着完整的系膜,由盆筋膜脏层包绕直肠周围的脂肪、血管!淋巴和神经组织形成,直肠癌向周围的扩散绝大多数不超出这一范围"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原则应包括:(1)直视下操作;(2)在骶前间隙中进行;(3)采用锐性分离;(4)始终保持盆筋膜脏层的完整;(5)肿瘤远端直肠系膜切除应比肠段长,且系膜切除长度距肿瘤不宜<5cm。
3、 PANP理论的提出
1982年日本学者土屋周二首先开展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手术(PelvicAutonomicNervePreser2vation,PANP)。具有保护直肠癌患者术后性功能和排尿功能的作用。但目前对PANP手术指征尚存在较大的争议,多数学者认为PANP手术适用于DukesC期以前的病例。
(实习编辑:林伟容)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