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是第二界“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肝炎日的目的是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认知度,而主题仍是“我是第十二个吗?” 全球大约12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包括乙肝和丙肝),这些人很可能就在你我的身边,而并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在肝炎日到来之际,全国各地有多个医疗机构举行各种有关讲座与义诊。
5月17日下午,广州市中山三院的传染科专家赵志新教授在中山三院为大家讲解了有关丙型肝炎的危害与防治等相关内容,并对一些病友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受到了在座听众的好评。
专家简介:
赵志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得传染病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著名肝病专家姚集鲁教授指导下获得内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三院)长期从事传染病临床、教学及临床科研工作。现任中山大学传染教研室副主任、中山三院感染科副主任、中山大学传染病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中山大学传染病学8年制课程负责人。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临床及科研工作(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病毒性肝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与研究),近年来承担及参与7项省级科研项目,目前重点参与国家“十一五”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发表科研论文约20多篇(其中SCI收录3篇)。主持或参与16部医学专著或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2003年曾在抗击非典中荣获”广东省抗非典二等功”。
一. 丙型肝炎的危害
1.丙型肝炎病毒
丙肝病毒(HCV)被人类的认识颇具趣味性,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由于甲肝的大流行人们认识到了通过饮食传播的甲肝,之后不久人们就认识到了通过血液传播的另外一种可以造成肝炎的病毒,并命名为乙型肝炎。到70年代初,人们又发现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这种病毒与甲肝病毒和乙肝病毒均不相同,当时人们就将其命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80年代末,丙肝病毒基因被成功克隆并发明了丙肝抗体检测方法,同时还发现了其他可以造成肝炎的病毒,也为了使肝炎病毒的命名更加规范,将“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直至90年代初,丙肝病毒定量检查开始出现。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