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罹患什么疾病,治愈都是患者希望达到的最理想目标,慢乙肝患者也有着同样的渴望。日前,针对“乙型肝炎有可能治愈吗”这一话题,中山大学肝脏病医院副院长、感染科主任高志良教授,以及感染科副主任谢冬英教授、林炳亮教授在好大夫访谈间为患者答疑解惑。专家指出,“大三阳”转变为“小三阳”,是慢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临床节点。
高志良教授表示,治愈乙肝是我国和全世界专家为之奋斗多年的目标,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的出现,相信会有攻克乙肝难题的一天。然而,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现阶段在临床上几乎无法实现治愈乙肝的理想目标。临床医生和患者需要更加现实可行的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目标。
2010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简而言之,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几率。
要实现降低肝癌肝硬化的慢乙肝治疗总体目标,就必须理解及准确把握抗病毒治疗的关键点——e抗原血清学转换。e抗原于1972年被瑞典的两位科学家发现,它来源于乙肝病毒的核心,e抗原呈阳性即通常所说的“大三阳”,标志着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并且往往传染性较强。高志良教授指出,在中国,大约60%的初治慢性乙肝患者是e抗原阳性,即“大三阳”患者。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老百姓常说的实现由“大三阳”(e抗原阳性)转变为“小三阳”(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这是慢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临床节点。
谢冬英教授表示,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意味着疾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免疫控制,有望实现持续低水平的病毒复制、纤维化进程的停止或逆转、降低肝癌肝硬化的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实现,是实现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这一临床治愈这一理想目标的必要条件,同时,e抗原血清学转换也是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指征之一。
2010年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上的文章显示,40岁前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肝硬化的年发生率小于1%;40岁后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肝硬化的年发生率为4.2%,显著高于40岁以前发生转换的患者。据介绍,目前,临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有八成在使用核苷类似物药物,在已上市的5种核苷类似物中,以替比夫定具有较高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
专家提醒,由于慢性乙肝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肾损害风险,尤其是长期用药时,因此,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时,也需要进行肾功能监测,根据情况甄选合适的抗病毒药物。此外,无论是使用哪一种抗病毒药物治疗,都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不要轻信一两个月就能使e抗原转阴的宣传,须遵医嘱定期调整治疗方案,才可能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