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的重要病因。我国香港中文大学学者王(Wong)等构建了一种评分系统,10年随访显示其可准确预测HBV携带者的HCC发病危险。相关论文2010年3月1日在线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 Clin Oncol)。
Wong等先纳入1005例HBV携带者组成测试系列,经多变量分析发现,年龄、白蛋白、胆红素、HBV DNA及超声示肝硬化为HCC的独立预测因素。据此,研究者建立了一个0~44.5分的预测评分系统并发现,以5分和20分为切点进行HCC危险分层最为准确:5分以下为低危、20分以上为高危,其余为中危(表1)。
此后,研究者在424例HBV携带者中进行了验证。根据上述切点,有97例(70.0%)、63例(14.9%)、64例(15.1%)受试者分别属于低危、中危、高危。中位随访10.53年显示,三组分别有8例(2.7%)、20例(31.8%)、17例(26.6%)受试者罹患HCC(P<0.001),三组5年和10年无HCC生存率分别为98.3%和97.1%、90.5%和71.0%、78.9%和67.7%。以5分为切点预测10年HCC发生危险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1.0%、75.7%,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6.8%和97.3%。(萧野)
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声音
张小边
■研究者说
作为研究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陈力元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论坛报》:采用该评分系统区分后,对低危、中危和高危人群该如何干预?
陈力元:我们建议对低危人群予以观察,每1~3年重新评分。对中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监测HCC,并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论坛报》:你们的评分系统有何优点?
陈力元:我们的数据来自大规模纵向队列,并在另一个独立的纵向队列中进行了验证,比其他没有验证或仅用统计学方法验证的系统更加可靠。我们的系统使用起来也很简单,因为只采用简单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这些指标在大多数医院都能检测,而且也不涉及复杂的数学计算。
《论坛报》:将来该系统如何进一步提高准确性?
陈力元:我们相信其他地区也可以对该系统进行验证,因为不同的HBV基因型分布或传播模式可能会影响最终的临床转归。中国内地临床中心可以很容易地验证该系统,如果有需要,我们会非常高兴和他们合作。
■同行评论
上海南京军区肝病临床研究中心倪鎏达、陈成伟:目前我国肝癌的一级预防,即乙肝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已取得很大成绩。二级预防,即对于有活动性肝病、老年或有HCC家族史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定期监测,也已广泛规范地开展起来。但是,监测目标人群的确立尚无公认标准,而我国香港学者的研究能使目标人群进一步集中,有效节约医疗资源,值得内地同行借鉴。不过,对于有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年龄和白蛋白分值尚须进一步细化,家族史、HBV携带时间等因素是否应纳入,低、中、高危人群的分值确定也需更大样本支持。此外,触发肝癌发生的原因很复杂,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在临床诊治工作中也应予以重视。
中国台北荣民总医院霍德义:众所周知,慢性HBV感染者HCC发病危险增高。但是,目前还没有易于使用的HCC预测模型。中国香港学者的研究不仅证实了早先的“肝硬化和病毒负荷与HCC形成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同时还提出了更加精确而又简易的预测方法,可在临床诊疗中予以应用。这对于HBV携带者很有意义,尤其是在作为乙肝高发地区的中国。
(实习编辑:李杏)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