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上厕所很难拉出来,蹲厕也没多好,一会儿就脚麻、头晕了,到底选择坐厕好还是蹲厕好呢?
相信不少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去到公共厕所,陷入“选择困难症”。
别纠结,今天九叔就来讲一讲,这两种如厕方式各有哪些优缺点!
一、蹲厕和坐厕,哪个更好?
上厕所可是人生第一大事,当你急匆匆跑到公共厕所,发现3个蹲厕已被占满,只剩下一个坐厕了,到底是等还是进呢?
1、蹲厕
优点:
·蹲着排便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研究证实,人在蹲位时腹压无明显增加,此时耻骨直肠肌放松,排便所需的直肠应变更小,有利于粪便排出;
·蹲厕蹲久了,我们的腿会感到酸麻,为了减少“痛苦”,很多人会选择速战速决,这样有利于减少如厕时间,降低痔疮发生率;
·人们去公共卫生时更喜欢选择蹲厕,是因为屁屁无需接触马桶圈,可以减少疾病感染的几率。
缺点: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膝关节本就脆弱,若是经常蹲厕,容易加重膝关节退变;
·当遇到便秘时,长时间蹲厕容易导致下肢血管神经受压,诱发或加重下肢神经血管病变;
·蹲厕的姿势很容易导致头晕、耳鸣,尤其是长时间蹲着再站起来,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甚至眩晕、昏迷。
2、坐厕
优点:
·坐便器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最大的优点是舒适性好,能够放松双腿,对于老年人是很好的选择;
·坐姿不会导致下肢神经血管受压,可避免下肢神经血管病变;
·长时间坐便也不会引起头晕、耳鸣,起来时也不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对于老年人更安全。
缺点:
·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坐着时肠道的通畅度降低,腹部压力降低,若是碰到排便不畅的情况,更难刺激肠道排泄;
·由于坐姿比较舒服,人们上厕所时会看看书、抽抽烟、玩玩手机,导致坐便时间延长,提高患痔疮的风险;
·坐便时皮肤直接与座圈接触,若是马桶上依附有细菌、寄生虫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对比下来,若是在公共卫生间,九叔更推荐选择蹲厕。如果只有坐厕,可以在马桶圈上垫一张安全纸,避免接触细菌。如若家里是马桶,排便时可以在脚下垫一张小板凳,上身微微前倾,这样可以增加腹压,有助于排便。
图源网络
二、蜂蜜水、香蕉,到底能不能通便?
便秘是一种什么体验?前段时间,读者群里的一位朋友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经历,看得人屁股一紧:
“五一我跟男友在外面玩,突然一股屎意来临,于是找了一个环境挺好的公厕,准备解放一下。然而这坨便便有自己的想法,它堵在直肠里,死活出不来。我努力了30分钟,它还是丝毫不动。好的,我认了!男朋友还在外头等着,我只好与它妥协。
走在路上,我还能感觉到肛门堵塞感,不进不退,是真的贼难受!”
有屎拉不出,堪称人生最难受的时刻之一。网传蜂蜜水、香蕉能帮助通便,这些“妙方”是不是真的如此灵通?
·蜂蜜水
事实上,大部分人喝蜂蜜水的通便效果跟喝白开水没啥区别,部分人喝蜂蜜水能通便,是因为他们有“果糖不耐症”,喝完可引起腹泻。蜂蜜水主要成分是糖,若是糖尿病人饮用,很容易导致血糖大幅度提升。
·香蕉
吃香蕉并没有通便效果,若是吃到不成熟的香蕉,其中的鞣酸还使粪便干硬,导致便秘加重。“香蕉能通便”的说法源于膳食纤维,但实际上,香蕉的膳食纤维含量并不高,远比不上苹果、火龙果。
三、多吃2种天然“泻剂”,助你一便畅通
便秘与多种因素有关,可能是液体摄入过少,也可能是缺乏体力活动,或者是服用了某些药物,引起肠道紊乱。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2方面下手,改善排便情况,减少便秘。
1、饮食上
首先,我们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调节肠道功能。已有的研究表明,每摄入1g小麦纤维,就能将肠道通过时间减少0.78小时。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指南也指出,每天摄入20-30g膳食纤维,可改善功能性便秘带来的肠道不适。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燕麦、海带、扁豆、西兰花、梗米、西芹、腐竹、苹果等。
其次,要多喝水。研究表明,每天摄入2000ml水,可增强膳食纤维的通便作用。一旦身体缺水,大肠会更积极地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粪便就会变干变硬,导致排便困难。多喝水可使粪便变得光滑、柔软,更容易排泄。
2、改善排便习惯
人体机能调节时间也与排便相关。起床后站立可促进结肠运动,有助于产生便意,因此很多人有晨起排便的习惯。
另外,进餐后胃窦扩张、食物进入十二指肠诱发的胃结肠反射和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均可促进结肠的蠕动,产生排便反射,也有利于成功排便,因此建议便秘患者在晨起和餐后2 h内尝试排便。
健康的排便时间是5-10分钟,长时间的蹲厕、坐厕容易导致便秘的恶性循环,建议上厕所时不玩手机或干其他事。
坐厕和蹲厕各有利弊,说到底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你平时更喜欢哪种排便方式呢?
参考资料:
[1]默沙东诊疗手册(成人便秘)Retrieved 3月 2020, from msdmanuals constipation-in-adults
[2]拉不出来别担心,几个建议助你轻松排便.e药环球.2021-01-28
[3]如厕蹲着比坐着更健康吗[J]. 生活与健康, 2019(1):10-1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