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梁伯今年体检时,被查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医生叮嘱他要按时吃药,除此之外平日也要做好饮食管理,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
从那以后,梁伯除了吃药,还戒掉了以前最喜欢的肥肉,开始尝试许多网上流传的降血脂、软化血管方法。但隔了半年左右,梁伯去复诊,降脂的效果并不理想。
偶尔刷到一个“网红医生”发布的关于控血脂的食谱,视频里指出高血脂与营养过剩有关,要想减少血管里的脂肪和斑块,就要少吃点,尤其是晚餐。
于是,梁伯开始尝试不吃晚餐。3个月后,梁伯去医院复查,看看绝食效果如何,然而结果让他诧异:血脂指标不降反升,还查出了胃部炎症。
原来梁伯不吃晚餐后,白天食量大增,午餐至少三碗饭,下午还会煮点面条。虽然梁伯没有吃晚餐,但白天吃得更多了,尤其是主食的摄入,并不利于血脂控制。
一、1日3餐,少吃哪顿最伤身?
在现代,不少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会吃一顿、不吃一顿,比如减肥节食、少吃能延寿治病等等,少吃一顿对身体会有什么影响呢?
发表在《营养与营养学学会杂志》,来自美国田纳西大学,通过对对1999-2014年美国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共纳入2.4万参与者,在长达8年的随访期间,通过对比发现:进餐不规律,每天少吃一餐或两餐,以及两餐间隔时间较短(约4.5小时内)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
同时针对进食餐数和进餐情况有了不同发现:
①和每天进食3餐的参与者对比,每天进食2餐的人,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升高了10%和7%;每天进食1餐的人,风险分别升高了83%和30%。
②同时研究还发现,少吃3餐中的一顿带来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不吃早餐的人,往往有更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不爱运动等,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升高了40%和11%;
不吃午餐的人,可能在下一餐大量进食,减重糖代谢调节负担,引起风险分别升高12%和15%;
不吃晚饭的人,无法获得足够能量,风险则分别升高16%和19%。
二、不吃晚餐能降血脂?5个后果要认清
一项发表于Nature子刊的新研究突出了一种升级版间歇性禁食,结果发现参与者餐后血糖比热量限制组改善更明显,热量限制有效降低了甘油三酯的水平。
限时间歇性禁食法只规定了每周2—3天执行,禁食日的进食时间限制在上午8点—12点,热量控制在正常能量需求的30%,这与案例的梁伯每天都不吃晚餐,也不控制热量不同有所区别。
但需要注意,坚持限时间歇性禁食的难度较大,根据研究统计,只有一半参与者在试验结束还有仍坚持时间间歇性禁食。
过午不食,可能是一种降血脂的策略,但长期不吃晚饭还可能带来以下后果:
1、变胖
人体有非常复杂的自我调控系统,当身体处于能量不足,人体就会抓出一切食物,转化为脂肪存储,以便身体有足够能源。一不小心,很可能会变“易胖体质”。
2、营养不良
饥饿感很可能会加重人对食物的欲望,尤其是饱腹感强的碳水化合物和糖。但长期食用单一的主食,没有及时补充水果、蔬菜等,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3、诱发肠胃疾病
进食后,肠胃会加速蠕动 ,通过增加胃酸、胆汁分泌,促进食物消化,若没有晚餐摄入,人体处于长时间空腹状态,胃酸和胆汁无食物系哦啊花,就会腐蚀胃部,诱发胃炎、胃溃疡。
4、损伤肾脏
日本国立大学一项跟踪检监测研究发现,长期不是晚餐的人,发生蛋白尿的概率也有所增长。
5、加速衰老
长期不吃晚饭会使人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自由基大量产生,就容易加速衰老。
三、一日三餐这么安排,吃得更健康
根据《中国膳食指南2022》建议:早餐应占全天总能量的 25%~30%,午餐占 30%~40%,晚餐占 30%~35%。
一日三餐具体怎么安排?不妨参考以下几点:
早餐
最好在7点左右,胃肠道已经完全苏醒,消化系统有“饥饿感”,吃早餐可以有助于高效消化吸收。
早餐选择上可参考“淀粉类主食+优质蛋白质+新鲜果蔬+1小份坚果”的模式。
午餐
中午12-13点是人体机能旺盛的时刻,此时进食,可以让食物得到充分消化,提供营养利用率。
午餐则需要保证一定量主食,男性2—3两主食,女性1—2两,注意粗细搭配;另需摄入1—2两肉类、蛋奶类以及半斤蔬菜。
晚餐
最好安排在18点-19点中间,吃太晚不利于消化吸收,太早又容易饿,因此,晚餐最好在睡前4小时,比较适合。
饮食上注意“查缺补漏”,即白天没有摄入的营养或食物种类,可以在晚餐满足。如白天摄入米饭,晚餐就应选择杂粮;白天没有摄入足够蔬菜,则晚上补充。
想要科学控脂、控糖并不是靠不吃三餐中的某一餐决定,而是应该三餐科学饮食,配合锻炼,这样才能减少脂肪堆积,稳定血糖,有利于健康。
参考资料:
[1]《一天吃几顿饭才好?少于这个数,更容易“折寿”,特别是不吃早饭的人》. 健康榨知机 .2022-12-01
[2]《“过午不食”再升级!新研究:每周两三天4小时进食,别吃晚饭,血糖、血脂悄悄降》.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2023-05-08
[3]《两餐间隔近VS少吃一顿,哪个死亡风险更高?推荐一份科学的“吃饭时间表”~》. 我是大医生官微 。2022-12-0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