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现已成为眼科常见眼底病之一,晚期并发症―――视网膜新生血管常导致玻璃体反复出血,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处理很困难,所以利用激光预防和治疗新生血管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我科用多波长激光治疗了28例(30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共30只眼,右眼14例14只眼,左眼12例12只眼,双眼2例4眼;年龄47~73岁,平均57.8岁;病程2~9个月,平均2个月。治疗前均查视力、眼压、眼底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激光治疗后3个月复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治疗前28例(30眼)均按常规方法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2眼,半侧性视网膜静脉阻塞8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0只眼。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中,毛细血管无灌注区<10视盘直径14只眼,毛细血管无灌注区>10视盘直径5只眼,出现局限性小范围新生血管4只眼,黄斑囊样水肿7只眼。
1.2 激光治疗方法 采用美国科伊人公司多波长激光仪治疗。充分散瞳后行眼表面麻醉,安装全视网膜光凝镜,激光波长为532nm,能量在90~300mW,曝光时间0.15ms,光斑直径100~200μm,根据光凝部位和范围以及屈光间质清晰度适当调整技术参数。对于无灌注区大于10PD的14眼及出现新生血管的4眼行全视网膜光凝,黄斑囊样水肿的7眼先行黄斑区格子样光凝,另5只眼均选择区域性视网膜光凝,直接光凝无灌注区。治疗次数最少者1次,最多者4次。5例因复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仍有荧光素渗漏而行补充激光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由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结果,按以下三级判定:(1)治愈:新生血管消失,无荧光渗漏;(2)好转:新生血管缩小,轻度荧光渗漏;(3)无效:新生血管无变化。
2 结果
2.1 光凝后视力的变化 激光治疗后23只眼视力无明显变化,6只眼视力提高1~4行,1只眼视力下降一行。
2.2 疗效 根据光凝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结果判定如下:治愈22只眼,其中12只眼为分支静脉阻塞,4只眼为半侧性静脉阻塞,6只眼为中央静脉阻塞的患者,复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原无灌注区内的光凝斑排列规则,边缘部位新生血管萎缩,毛细血管弥漫性渗漏消失。好转5只眼,治疗前为中央静脉阻塞3只眼,半侧性静脉阻塞2只眼,全视网膜光凝后仍可见少量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管壁荧光渗漏,黄斑囊样水肿较前减轻,后行补充光凝,4例均有效,且光凝后无一例发生玻璃体积血。
3 讨论
影响视网膜静脉阻塞视力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的目的在于预防和治疗新生血管。Hayreh 认为产生新生血管的因素有:视网膜缺血的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的大小;病程的长短:病程愈长,发生率愈高;其他:全身疾病因素等。张惠蓉 认为,当无灌注区超过7PD时即有产生新生血管的可能性,并与无灌注区大小成正比。激光治疗可以消灭无灌注区,缓解组织缺血、缺氧,防止新生血管发生,并使部分新生血管萎缩;对已有新生血管形成的眼,直接光凝新生血管或行全视网膜光凝,可使新生血管减少或消失,从而可以防止玻璃体反复出血,减少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本组28例(30只眼)均通过激光治疗消灭了无灌注区,封闭了新生血管,光凝后无一例发生玻璃体积血。我们认为,激光治疗虽然不能明显提高中心视力,但能促进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防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保护目前的有效视力。在眼底荧光素造影准确显示新生血管、无灌注区范围及黄斑囊样水肿的情况下,早期进行局部封闭或全视网膜光凝,并在复查荧光素造影后有针对性地补充激光治疗,是使光凝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实习编辑:李亮花)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