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得多、吃得好,就一定长得高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权威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如果吃了过多这三种食物,不但不长个,还会伤身!孩子长高一定要避免的三种食物是什么,关注微信公众号 39健康网 (长按可复制),回复 长高 查询结果。
“宛若孤悬在遥远天际的星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星星的孩子,他们是那样的纯洁和善良,只是不懂象太阳那样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题记
有人说,要想一辈子不闲着,就生个孩子吧。
作家池莉说:“我希望我的女儿明白,这就是我深深感谢她给了我另一种生活。我对她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
当妈妈是最操心的。而让我这个妈妈更操心的是——牛牛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孩子。
大家都说,小朋友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的确如此,但牛牛处处与众不同,这就不是简单的个体差异问题了。别的孩子六坐八爬了,牛牛是八个月才会坐的,而且是在医师指导下才学会的,1岁还差几天时才爬,16个月差几天时才走的——也经过了我们辛苦的训练。别的孩子不到1岁自然就会用食指指物,牛牛2岁2个月终于学会。别的孩子1岁左右叫人或说话了,牛牛现在2岁半了勉强用怪怪的音调叫爸爸妈妈。别的孩子天生就会粘着父母撒娇,牛牛不会……终于有一天,医生将我的孩子确诊为孤独症。
我该怎么办呢?在我面前的是一条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路。
一个家庭的奋斗是单薄的,是孤独的。在经过几个月的摸爬滚打之后,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单靠家庭的力量去干预是不现实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明确,必须采用主流的方法,科学、规范、高强度地干预。康纳,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有爱就有希望
6月,第一次带着牛牛来康纳报名,是王老师接待我们的。她为我们介绍了这里的教学情况,她的话非常专业,一听我就放心了。王老师还详细地询问了孩子的情况,并一一作了记录,整个过程,王老师都面带微笑。康纳,给我的第一印象――专业,温和。
8月底,牛牛来康纳开学了。偶然在楼梯处碰到了王老师,王老师喊牛牛,我惊讶极了,“您还记得牛牛?”王老师笑着说:“我记得还是我接待你们的。”我拼命点头。
“牛牛!”“牛牛哥!”虽然牛牛是当时是全校年纪最小的,可隔壁班的老师经常“牛牛哥,牛牛哥”地叫牛牛。开学才没几天,很多不认识的老师见到牛牛都能叫出牛牛的名字,这让我又一次惊讶不已,同时心里甜丝丝的。我感觉和牛牛一起,被包围在暖暖的关爱的当中。我不再是独行的斗士了。
我真佩服张老师,面对牛牛笨拙的动作和游魂的精神,有时我自己都会忍不住对牛牛发火,可我没有见到她对牛牛表现出哪怕是不耐烦来。每一次,在张老师的笑容中,牛牛总能回过神来,一点一点地接近目标。一次又一次,在张老师的笑容中,牛牛获得肯定。而我,也在她那儿学到了许多,不仅是方法上的。
科学•规范
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张老师就让我们再交8张孩子的相片。“怎么要这么多啊?”有家长不解。张老师解释道:“小朋友的床、杯子、椅子、教具上,都要贴相片,做视觉提示用的。”原来如此,第一天来到课室,就已经看到课室外的储物柜上贴有每个小朋友的相片,课室里的时间表区,小朋友的相片和各自的时间表已经贴好。再仔细看看课室,门口处有签到处;选择板,上面有各种食物玩具的小卡片;情绪处理,有各种情绪的图卡;去洗手间,每个门上都贴有相片,提示小朋友如厕的步骤,水龙头处也有相片提示洗手的步骤。这就是环境的视觉安排。
感统室内也是如此,特别是感统训练中结合OT(作业疗法?),让小朋友明白每项内容需要做的次数的做法,让我又学到了一招。枯燥辛苦的感统训练容易令孩子产生情绪,以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训练的牛牛现在好了,看看盒子里的积木或夹子就明白了。这个办法,有几次在牛牛吃饭闹情绪时我也用上了,每一次,都最终能将牛牛的情绪稳定下来,并完成用餐。
个性•强度
开学后一个月,牛牛的课程调整了,每天多了一节感统训练。这是老师们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分析后作出的调整。有时我真不想多这一节感统,因为自己带的确挺累的。老师们给我分析了牛牛的情况,也讲了其他的个案,我理解了老师们的用心,现在看到牛牛在身体协调上进步,更是欣慰。
我们短期班的家长要听课,内容从感统到ABA到行为管理;不仅要听课,自己还要上课。也许有人会觉得,交钱了还要自己上课。可我不这么认为,正是在这样的“逼迫”下,我看见身边的家长进步了,孩子也进步了。不记得谁说过,家长走多远,孩子走多远。
个性化的课程,高强度的训练,才能保证孩子的进步。
在前进……
一个学期的训练已过大半,牛牛的进步令人欣喜。从每天哭哭啼啼来上学,到现在下车后会跑去操场做操。从抗拒和小朋友接触,惧怕老师,到会拉小朋友的手,和老师挤眉弄眼。从不会跳,上下楼梯要扶,到能跳起来,上楼梯可以一步一个台阶;爬彩虹桥,走体能组合,负重跨栏……三个月前不敢想像牛牛都能做到。从只会发“de”音,到会发baba、mama等音,会用一些有意义的发音做沟通;“妈妈,抱抱。”“棒棒糖。”“Bye-bye。”“妈妈,帮帮。”“爸爸,高高。”虽然很多只有爸爸和妈妈才能听得懂,但这已是迈出了沟通的重要一步。
“因为我们在,世界不孤独。”这是李老师QQ上的签名。不孤独的不仅是孩子,还有我们这些妈妈。
相关链接:
如何为自闭症孩子选择教育?
专家谈自闭症学校的未来之路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来慧丽)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