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卫生”也易“中枪”
“正常人一年3~4次感冒正常,但是一旦一个月内感冒超过3次,基本可以确定为过敏性鼻炎。”福州总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陈贤明主任医师介绍说,感冒和过敏性鼻炎症状相似,如流涕、鼻塞、打喷嚏;但最大的区别是感冒会伴有头痛、全身发酸及发烧等。
一般的感冒周期为7~10天,而一旦得了感冒,会有2~3个月的免疫期,也就是说最多2个月后才会再感冒。“俗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话是有科学依据的。”陈主任分析,3岁之前,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且必须在接触外界大量抗原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有识别系统,对于经常接触的过敏原或事物,身体就能识别,并把它当成‘朋友’,此时存在人体内的抗体就不会和抗原发生过敏反应;对于一些不经常接触的过敏原或者事物,体内的抗体识别不了,就判断为‘敌人’,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儿童生活的环境越干净,卫生条件越好,接触各种外界抗原的机会就越少,当遇到抗原时,一时间适应不了,就很容易把一些其实没有致病性的细菌当成“敌人”,导致过敏反应。
专家提醒说,个人卫生条件只要做到干净,无污染即可,没必要过分清洁。此外,过敏性鼻炎在发作时,用感冒药治疗是有轻微的效果,但是长期不治疗,会导致病情加重,久病难治。因此,一旦出现一个月内多次感冒,最好到医院检查是何种病情,不要擅自用药。预防过敏性鼻炎发作,只能从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做起,要尽量少接触花粉、动物皮毛、油漆等蛋白质过敏原。
长期滴药更易患鼻炎
许多人因感冒后经常鼻塞,上药店购买鼻眼净来滴。头几次用的效果非常好,一滴鼻子就通气。因此鼻塞时就滴,在连续使用了一个月后,鼻塞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鼻甲还出现了肥大,极易患上药物性鼻炎。
陈贤明主任医师介绍说,药物性鼻炎是因长期使用鼻黏膜血管收缩剂,如鼻眼净或麻黄素滴鼻剂,引起的鼻黏膜慢性中毒反应,因而亦称为“中毒性鼻炎”,非常难治。
在使用鼻眼净后,为什么会产生药物性鼻炎呢?陈贤明主任医师指出,鼻眼净的药品名为萘甲唑啉,是强烈的局部血管收缩药,通过收缩黏膜血管而达到解除黏膜充血,缓解鼻塞症状。但在长期使用后,因长期的血管收缩导致血管缺氧而引起反应性血管扩张,腺体分泌旺盛,黏膜下层血浆渗出形成水肿。因此不仅无法改善鼻塞症状,还导致了鼻甲肥大。
另外,患者在使用鼻眼净或麻黄素类药物时,最好不要超过一周,滴药的间隔时间,最好不少于4~6小时。药液过浓、滴药过多、用药过长、间隔过短或误服药液均可致中毒,小儿尤其婴儿即使按规定剂量使用(每侧鼻孔滴1-3滴),有时仍可能引起中毒,高血压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应慎用。
专家提醒,易患鼻炎的孩子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反复过敏者少吃鱼、虾、蟹、羊肉等食物,葱、姜、蒜、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最好也不要多吃。
相关链接:口臭也要查查鼻子
出现口臭,许多患者往往只想到口腔的问题。事实上,引起口臭的原因很多,除了口腔卫生差、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及消化功能失调以外,鼻炎也是导致口臭的常见原因,也最容易被忽视。据临床有关统计,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引起的口臭占到75%以上,是引起口臭的首要原因。
当患有各种鼻部疾病时,鼻腔的脓液分泌物向后流入鼻咽部,即发生“鼻漏”,这些分泌物在鼻咽部累积时间过长,其中的细菌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由此引发口臭。尤其是鼻窦炎、真菌性鼻窦炎、萎缩性鼻炎等引起的萎缩性咽炎,导致的口臭最严重,因为这些疾病加快了鼻腔及口腔黏膜的组织坏死、溃烂,也就加重了口臭症状。
因此,发现口腔有异味,如果排除了口腔不洁、饮食习惯、牙周疾病、消化道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很可能就是鼻腔及咽部疾病引起的。
针对鼻炎引起的口臭,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有助于缓解异味。若症状一直不好转,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推荐阅读:
秋季谨防过敏性鼻炎发作
鼻子老出血当心过敏性鼻炎
天气转凉要防过敏性鼻炎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