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报告,全球有3.6亿听力残疾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3%。听力残疾中50%可通过初级耳科保健加以预防和避免。
耳鸣超1个月需重视
耳朵和眼睛一样,是人们感知世界、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像对待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耳朵。 “要是眼睛近视了,人们会配副眼镜。但很少有人会主动检查自己的听力。 ”刘淑萍表示,临床上常遇见自觉听力下降一两年后才来就医的患者,但多数患者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耳鸣、头晕等症状常常是听力下降的早期信号。”刘淑萍表示,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都偶尔会有耳鸣的症状出现,像这种一过性耳鸣可能是因为疲劳、压力过大导致的,无需过分担忧。但长期耳鸣超过1个月的市民,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就医。 “初期的听力下降,通过药物干预是完全可以恢复的。 ”
经常感冒当心中耳炎
据统计,我国0岁至6岁的听障儿童约有13.7万。听力障碍会严重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因此,及时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有助听障儿童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刘淑萍建议,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需进行听力初筛,很多听障儿都是因为出生时没有做听力筛查,而错过了最佳恢复期。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要预防感冒。“经常感冒引起耳咽管功能的障碍,就会引起听力下降,特别是孩子。”刘淑萍表示,孩子对听力下降感知非常弱,很多孩子在感冒后会伴随听力下降、耳朵不舒服的症状,可能是中耳炎导致,家长应重视并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远离影响听力的因素
“长时间听电子产品、工作压力大、熬夜、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都可能导致听力出现障碍。”刘淑萍说,耳鸣、听力下降等本属于老年群体的常见多发疾病,如今已悄悄逼近不同的年龄段人群,为此,要想拥有健康听力,最重要的是,远离会使听力受损伤的因素。
当周围有长时间的噪音,如工厂“轰轰”运转的机器声或电钻声,需戴上能保护听力的耳塞或者远离噪音污染源;不要长时间用耳塞式耳机听各各类电子产品,特别是青少年,听时音量不宜过高,在嘈杂环境下最好不听;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部分抗生素,要遵医嘱服用抗癌药物和抗结核药物,这些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
另外,刘淑萍提醒广大市民,不要经常掏耳朵,因为正常情况下耳垢会自己脱落出来。若常用耳勺、火柴棒掏耳朵,力度不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外耳道炎,还可能发生外伤性鼓膜穿孔,导致听力永久损伤。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