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学晶
耳朵流脓,对于中耳炎患者可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正因如此,许多患者并不把它当一回事,认为只要滴几天药水就会好了。但你知道吗?反复发作的中耳炎不仅会造成长期流脓,而且还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在全国“爱耳日”到来前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吴皓教授特别提醒市民,要加强对慢性中耳炎及听力重建的关注。
拖延治疗易造成多种危害
如果你不认为小小的流脓症状会影响一个人的听力,那么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中耳炎为什么会反复流脓。中耳由鼓室、鼓窦、咽鼓管和乳突四部分组成。中耳腔不是一个空腔,中耳腔内有负责传递声音和放大声音的重要结构,即:鼓膜以及锤骨、砧骨和镫骨三个听小骨。各种原因引起的中耳感染常常导致鼓室、鼓窦、咽鼓管和乳突的黏膜发生炎性充血、肿胀、炎性渗出形成脓液,脓液通过已经穿孔的鼓膜流向外耳道才被患者发现。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听骨链的损伤,而脓性液体的毒性也会导致内耳功能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慢性中耳炎患者的听力会逐渐下降,甚至出现耳聋的症状。
那么,是不是搞定了脓液,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吴皓教授告诉我们,在门诊中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耳朵反复流脓,但从来没有正规治疗,症状严重了就自己买些抗生素药水滴耳,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反复几年似乎耳朵里也不流脓水了,但家属却发现病人走路不太稳,辗转多个科就诊,通过脑部的核磁共振检查终于发现了由原发病灶引起的颅内脑脓肿。一些发现较早的患者经过及时的手术,胆脂瘤及脑脓肿可以被清除,但仍然需要花几个月才能完全康复,并且术后控制感染需不少费用。除此之外,长期反复发作的中耳炎还有可能引起面瘫,等到出现了嘴歪脸斜时已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即便医生在术中同时对面神经进行了及时处理,术后面部功能的恢复情况仍未可知。
根据疾病类型选择相应治疗
慢性中耳炎手术时机的选择十分关键。对于偶发的中耳炎症患者,通常可以采取保守的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对于听力比较好、单纯鼓膜穿孔的患者,可选择不流脓时鼓膜成形术。对于听力下降比较明显,同时伴有反复感染、流脓的患者来说,耳朵是难以“干”的,不采取手术治疗就很难彻底治愈,这时只要不是急性炎症期,没有必要等待“干耳”后再手术。
许多患者经常会问手术是否有风险,也有很多人担心手术后出现面瘫。其实,这种显微手术在正规的医院是较为安全的,耳显微外科医生一般都经过严格的颞骨解剖训练,对于面神经的解剖位置都非常熟悉,而且在术中神经监护仪等设备的“保驾护航”下,术中面神经损伤的几率则更低。近年来,慢性中耳炎相关手术技术和应用材料迅速发展,慢性中耳炎的手术目的逐渐注重于恢复中耳腔的正常生理结构,提高术后听力水平。在清除病灶的基础上,修补鼓膜、重建听骨链,恢复中耳生理功能。根据术中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人工听骨材料修复听骨链,重建听力。
通过手术后封闭了穿孔鼓膜,重建后患者听骨链的活动性及连续性良好,使中耳生理、形态接近正常,手术后听力会逐渐提高。现在经验丰富的耳科医师手术中很少采用完全毁损听力的手术方法,对于病变非常广泛的病例,即便不能一期听力重建,也会在术中创造机会为二期听力重建做准备。对于病变严重及术前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应用传统的手术方式仅能清除病灶,难以恢复听力。近年来,随着听觉植入装置的发展,这部分患者的听力也能通过手术恢复。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