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但临床早期对本病的正确诊断率却很低,常发生漏诊或误诊,甚至发生中耳粘连,引起耳聋时仍未明确诊断。因此应尽量用声阻抗检查以明确诊断。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为及时彻底清除鼓室积液,改善鼓室通气和预防鼓室粘膜粘连。有条件的在治疗期间可用声阻抗检查,以监视治疗效果。
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更应重视鼓室内脓液的及时排出,以防引起听骨链的损害。所以,对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鼓膜切开,通畅引流,而且后者对预防耳聋更为重要。
妊娠早期母亲患病及用药对后代听力有什么影响?
妊娠早期特别是妊娠的前三个月,正是胎儿的听觉器官建立或形成之时,其结构娇嫩脆弱,细胞特别是耳蜗螺旋器的毛细胞的发育、排列尚不够稳定。
若此时孕妇患风疹、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患,以及梅毒、糖尿病、肾炎、败血症、克汀病等全身疾病,那么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等病毒通过胎盘屏障,直接与胎儿听觉系中小血管或血管纹中的红细胞发生亲和,使红细胞、血小板等发生凝集,阻塞小血管,造成正在形成的听觉感受器——螺旋器缺血缺氧而致听毛细胞坏死,形成先天性耳聋。
另外,妊娠早期在患病时,用药不当,特别是服用或注射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氨基甙类抗生素,或使用速尿、利尿酸钠等利尿剂及水杨酸类、抗疟药如奎宁、氯奎等,其中耳毒性致聋物质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听觉系统,亦是造成胎儿先天性聋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孕妇、肾炎孕妇其微血管病变常可涉及到胎儿听觉器官的供血障碍,或体内代谢后的毒素不能及时排泄而储留于体内,通过胎盘损害胎儿的听觉系统。再者,甲状腺功能低下,特别是地方性克汀病者,由于严重缺碘,其胎儿耳部发育期甲状腺激素不足,就可导致中耳主要结构的融合、狭窄或闭锁,内耳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细胞萎缩或发育不良,因此易造成患儿的先天性聋并伴有后天的智力低下与言语障碍。
(实习编辑:柯宗兴)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