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社科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的老年人抚养比将占到32%。“人口老龄化给医保制度建设带来很多挑战。”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呼吁,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都应尽早做好应对老龄化的准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口的医疗费用是65岁以下人口的2~8倍。因此,人口老龄化带来医疗费用剧增是必然趋势。医保不得不面临的情况是,人口老龄化势必造成职工医保缴费人数下降,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基金风险分担人数相对减少。
吴明还认为,医保筹资标准虽已有所提高,但相比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医保补偿比提高缓慢。加之中国医药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由于医疗成本控制不力而导致的医保费用浪费现象仍存,使得医保体系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之际面临双重挑战,“开源难,节流更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明建议,应该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两个角度入手,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以便于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举措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首要举措是更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吴明认为,目前过度医疗行为普遍存在,而且大医院仍在跑马圈地。她还指出,随着慢性病发病趋势日益年轻化,应该将疾病预防提到一定的高度。
目前,中国民众看重疾病治疗要超过疾病预防与疾病康复,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妥。“应对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体系首先要理顺关系,由最适宜的机构提供最适宜的医疗服务,取得最节约成本的效果。”吴明强调,医保体系也应该在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通过监管,有效控制医疗成本与不合理的医疗支出。
吴明称,中国时下的医保体系没有发挥出激励医院控制成本的杠杆作用。“在医保制度设计上,门诊服务补偿水平低,小病大治现象严重。”另外,医保体系没有正确引导患者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导致出现患者挤向大医院的现象。
由于医保体系在医院与患者两端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国家近些年开始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去有效控制医疗成本。“控制成本才是改革的方向。”吴明认为,当药品、耗材等变成医疗成本,医院才有动力去控制成本以期获利。
她还提到,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就是要通过提供合理服务、控制医疗费用、减少价格虚高、控制设备竞争、控制医院规模竞争等举措,合理有效地控制成本,进而通过规范和改善医疗服务与规范临床路径,调动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
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吴明认为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特别重要,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型支付方式可供选择。“此外,同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与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管理+医疗质量监控+医生收入分配改革’的综合支付制度改革,能够在控制医疗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吴明说。
举措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
除了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之外,吴明认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策略。“很多大医院不愿意收治部分失能患者,而家庭又无法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服务。”吴明表示,由于长期护理保险在中国尚未建立,使得长期护理机构和人才匮乏。
多项研究表明,每日长期护理费用明显低于医疗费用,对于医保而言,能够有效降低成本。“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种独立险种,在美国等国家已经建立。”据吴明介绍,纵观各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背景,集中表现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和失能率上升、医疗费用上涨、政府财政压力增加、大众对于长期护理保障的呼声高涨等几种原因。
但是,由于医保基金不足等原因,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尚未建立。“个人观点是,医保基金超支不能作为不建立新制度的原因。”吴明直言,超支主要是因为医保资金没有使用好,覆盖了更多的高额费用服务。加之医保管理粗放,没有发挥出促进医疗机构控制成本的作用。
“我认为,应该从老百姓需要与可以节约医保费用的角度考虑,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吴明呼吁,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公立医院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应该考虑长期护理保险的顶层设计。
“从近期来看,可以从医保基金中划拨出来一部分用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吴明建议,通过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覆盖医疗护理,再逐步扩展到生活护理;先从机构服务开始做,再逐步延伸至社区、居家护理服务。
对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吴明还认为应该提供一系列保障举措。例如,明确失能程度判断标准、规范付费方式与标准、做好护理服务分级评定与长期护理人员培养等事务。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