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记者来到北京友谊医院,一楼门诊大厅内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记者加入了排队挂号的队伍,排队的人很多,但能明显感觉到队伍前移的速度很快。由于友谊医院已实行通柜服务,患者在门诊各层的任一挂号窗口排队,都可实现挂号与交费一次完成,记者看到,挂号交费窗口极少有患者重复排队和滞留,相比其他医院,这里等候的时间相对要短。
在排队10分钟后,记者挂到了提前1天在网上预约的中医科主治医师号。友谊医院实行医事服务费制度,普通门诊、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知名专家门诊的医事服务费分别为42元、60元、80元、100元,记者的普通号收费42元,其中医保报销40元,自己花费2元。
10:55,记者来到位于门诊楼六层的中医科就诊。此时排队的患者有8人,在分诊台前的休息区座位等候,候诊区上方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当前就诊患者序号。
在候诊期间,记者和几位同时等候的患者聊了起来。75岁的张凤仙老人患有几种慢性病,每个月至少开一次药。她认为最近感到自己的常用药价格下降了不少,“白芍总苷胶囊每盒62.57元,原价是71.95元,便宜将近10元钱;络活喜每盒33.14元,原价每盒38.1元,便宜了4元多……像我们这样的老病号,每个月要吃四五种药,这样算下来能省不少钱。”
在等候40分钟后,记者进入诊室就诊。医生检查后诊断记者略微有些咳嗽低烧的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开了一盒痰咳净、一盒感冒清热颗粒,药费一共22.24元。诊治完后缴费取药,整个过程在30分钟内完成。
记者探访友谊医院的总体感觉是医生服务热情、管理规范、药费在北京市三甲医院中几乎是最低,这得益于友谊医院已经实施的“医药分开”政策。去年7月1日启动改革的友谊医院,是北京市取消药品加成的第一家试点医院,也是全国取消药品加成的第一家三甲医院。
“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使医院与药品销售利益链被切断,医院更加强调处方点评,有效避免了‘大处方’、滥用抗生素等。这些改革使患者就医负担减轻,有利于公众健康。”友谊医院执行院长辛有清表示,医药分开的意义还在于让医务人员摘掉“卖药”的标签,靠医疗服务赢得社会尊重,促进了医院逐步回归公益性。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要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在公立医院改革的道路上,北京在全国率先试水,在启动北京友谊医院医药分开试点后,又相继将朝阳医院、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天坛医院等纳入改革试点。
北京市医管局1月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与改革前相比,5家试点医院医保患者平均药占比从42.15%减少到34.72%;门诊医保患者次均医疗费用从440元降低到351元。北京市医管局局长封国生认为,“医药分开改革推动了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深层次变革,总体来看,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添活力’的预期效果。”
不过,医药分开改革试点只是一个开端,有关配套改革仍需推进。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坦承,统计结果只是从全市卫生统计的全局角度得出的基本结论,在实际就医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次看病都能感受得到医改的成效。要想改变老百姓对于看病贵的体会,要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和补偿水平。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