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毒攻毒”一词,出自明代陶宗仪的《辍耕录》,指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毒疮等因毒物而起的疾病。我国古代采用某些毒物治疗顽症的例子不少,而到了近代,世界上最毒的毒物——肉毒素A已被用作面部除皱的“毒针”而风行世界。“毒针”除了除皱,还可用于治疗面肌痉挛及顽固性偏头痛。最近,美国科学家还从毒蝎中提炼的药物治疗脑癌(脑神经胶质瘤),初见成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效果还挺不错。
砒霜雄黄治疗血癌
砒霜(三氧化二砷)是家喻户晓的毒药,中毒可引起胃肠道、神经、循环及泌尿等系统症状。一般认为,其致死量仅约为每千克体重2毫克。不过,应用砷剂“攻毒”早有先例,在青霉素普遍应用之前,治疗梅毒主要就用砷剂。上世纪末,国内外就开始研究用砒霜治疗白血病,我国在运用砷剂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开展较早,且成绩显著。近年来,国内专家采用另一种砷剂--雄黄治疗血癌,效果比砒霜更佳。国内一项经历6年的研究成果显示,采用中药雄黄的主要成分四硫化四砷可成功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目前,110位接受治疗的患者已全部生存5年以上,实际无病生存率达到95.8%。
阿托品治疗有机磷中毒
大家熟悉的阿托品,便因其有致命毒性取材于希腊神话而得名,早在中世纪就有谋杀者用其原植物--颠茄作为毒药而置人于死地。但在有机磷中毒时使用阿托品,却能兴奋呼吸中枢、加快心跳,中毒所致的呼吸中枢抑制、支气管痉挛、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也会缓解,“以毒攻毒”之下,患者生命得以挽救。
氮芥治疗恶性肿瘤
氮芥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而其前身却是臭名昭著的芥子气。芥子气因具有芥末味而得名,乃“毒剂之王”,1917年,德军将其制成炮弹轰击英军阵地,造成英军大量伤亡。尸检发现,死者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有糜烂坏死,还有全身中毒现象。同时发现,伤者造血系统抑制、淋巴组织溶解。而这一现象引起医学家们的注意,并据此推测这种毒气能“以毒攻毒”,可用于治疗造血系统和淋巴组织的肿瘤。1935年,美国科学家终于合成了一种毒性较低,但作用与芥子气相似的氮芥,动物实验证明其对淋巴肉瘤及白血病均有疗效。自此,各种氮芥制剂相继问世,用其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淋巴瘤的一种)、淋巴肉瘤及头颈部肿瘤均取得肯定疗效。
箭毒治疗心衰
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特别是急性左心衰竭,往往首选毒毛旋花子苷K(简称“毒K”),其后的“K”源于非洲喀麦隆的一个地名--Kombe(音译为康毗或孔贝),为昔时毒毛旋花这一植物之产地,当地土著将此植物浆汁涂于箭头射取猎物,中箭的动物往往因毒力攻心而致死或倒地被擒,故以往称“毒K”为康毗箭毒。作为强心甙,“毒K”的作用与洋地黄类毒甙相似,但只要掌握适当剂量,这种毒甙却有强心作用,因此“毒K”和洋地黄是治疗心衰的首选药物。注:中药中也有一种具有类似洋地黄作用的箭毒--乌头,《三国演义》中关公攻打樊城时,因为右臂中了乌头箭毒致心律失常,继而落马。
蛇毒溶栓治“脑梗”
从上世纪中叶就开展的蛇毒溶栓,如今已广泛应用。蛇毒主要有神经毒、心脏毒、出血毒及溶血毒等,由于蛇的毒液中含丰富的酶,其中有些酶与蛇毒毒性关系较大。毒蛇咬伤如不及时处理和治疗往往会因此而致命。另一方面,蛇毒毒液的主要成分为蛋白水解酶、精氨酸酯酶、激肽释放酶、蛋白质、毒素和各种氨基酸。目前比较常用的蝮蛇抗酸酶就是从蝮蛇蛇毒中分离出来的以精氨酸酯酶为主要成分的一种酶制剂,它能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血脂,并能减少血小板数量及抑制其黏附和聚集功能。对脑血栓形成(“脑梗”)、脉管炎和高黏血症均有显著的疗效。国外有人用蛇毒治疗癌症,发现它具有很强的止痛作用。
(责任编辑:陈琼)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