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分业”是乌托邦吗
本次国家发布针对价格虚高药品的“降价令”,是过去5年来的第7次。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专家朱长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的目的是压缩医药购销中间环节的暴利,幅度也很大,但长远看如果“以药养医”的医院体制问题不解决,“还是治标不治本”。
我国最早从1951年开始,从药品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医院,当时的政府财政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补贴医院,普通百姓也无力承受医治费用。所以,中央政府决定把药品批零差率留给医院,“以药补医”机制由此萌生。50多年过去了,对于中国大多数医院来说,“卖药”收入仍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据不完全统计,约占50%。
一位医生在北京一家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认为,用药腐败是目前医疗体制中最大的弊端。他说:“医院的管理者不可能自己限制自己的经济来源,相反还可能从骨子里希望医生多用药,医院对于医生获取药品回扣也往往采取宽容态度。”
朱长浩认为,在现行体制下,医院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医疗层面,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吸引患者。“卖药所得远比医疗服务收费获取的利润丰厚,医院的重心当然要向前者偏移”。
国家从2000年开始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其目标是一以贯之的。国务院《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的原则是:实行医药分业,将医院的门诊药房与医院脱离。适当提高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降低药品在医院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引入竞争机制,患者可以选医生,处方药可以外配。
从3年多来的改革进程看,这似乎仍是个理想中的“乌托邦”。
前述中国执业药师协会的药学专家对记者说,我国目前医药体制的惯性之大,是“圈内人不爱说,因为大家都是利益共同体。圈外人总在说,可说了也没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在医院任职的主治医生或药剂科负责人,大多回避抗生素滥用这个话题。
本月初,卫生部开展了针对药品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的专项治理行动。常务副部长高强明确提出,卫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探索改革以药补医机制,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
记者同时获悉,为配合物价部门和药监部门治理抗生素滥用,卫生部医政司正在起草《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很有可能在今年3季度颁布。这将是国内第一个为某类药品制订的指南,也是卫生部首次用行政命令去控制医生对某类药品的使用。
李家泰向记者透露,这个“指南”已经修改到了“第11稿”,最终确定的文本应是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抗生素滥用是个世界性难题,治理抗生素滥用,会直接触及医药购销及医疗体制的深层矛盾。有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价值,理论上将达到600亿美元,并可能在2020年超过美国达到1200亿美元。这是一个令人垂涎的市场。最糟糕的是,作为“经济人”的个体,包括医药生产商、医药代表、医生、医院管理者等,整个利益链条上的每个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似乎已经忘记了作为“患者”的个体所被迫承担的灾难。
抗生素滥用
误区一:抗生素就是消炎药,牙龈、咽喉、扁桃体,什么发炎、头痛脑热都可以用。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误区二:越贵的抗生素越能“杀”细菌。
抗生素临床上分“窄谱”、“广谱”。窄谱就是应用范围窄,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细菌的,广谱则对各种类型的细菌都有效,不过广谱药的耐药细菌更多,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
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误区三: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容易防止细菌漏网,从而更有效地控制感染。
不合理的联用反而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和产生耐药性机会。
抗生素、抗菌药和消炎药
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病毒微生物的药物。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斯匹林等消炎镇痛药。抗生素针对所有能够医治杀灭的生命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菌药物主要杀灭细菌。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算抗生素。
(实习编辑:莫景云)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