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是指应用抗生素不当或不合理滥用所致的一种肠道疾病,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或腹泻。本病分两种类型,轻型的称菌株失调性腹泻,重型的称伪膜性肠炎。这两种类型实际上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
伪(假)膜性肠炎(PMC)是一种发生于结肠黏膜的急性渗出性坏死性炎症,多发生于应用广谱抗生素的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由于广谱抗菌药物广泛地抑制了肠道正常菌群而引起菌群失调,某些条件致病菌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过度繁殖,引起肠道二重感染,并产生大量内外毒素,使肠道和全身呈严重中毒反应,死亡率很高。其临床表现为:早期有轻重不等的腹泻,常伴有腹部绞痛,少数病例有腹部压痛、反跳痛及白细胞增多,老年体弱和重症者可有大量水样便或黏液和脓血样便,少数可排出斑块状假膜,可发热380C_40T:,电解质失衡和循环衰竭,还有少数患者可出现肠穿孔。目前使用的许多抗生素都可引起PMC,最常引起PMC的抗生素是林可霉素类、头孢类和青霉素类,尤以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合用时发生率为高。
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以氨苄青霉素最多见)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突然腹痛,呈绞痛,排血便,进展迅速,很快脱水、虚脱和休克,停药后病情好转。治疗时间平均10天,预后一般较好。发病率的高低与抗生素的种类及临床上应用的频繁程度有一定关系。本病多发生在老年体弱、长期应用抗生素病史的患者,婴幼儿也可发生。
诊断要点是:
1、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或停药4周内突然出现腹泻,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2、腹泻无其他原因解释者。3、结肠黏膜有假膜或糜烂。4、大便中能检出或培养出难辨菌。5、停用抗生素后症状缓解者。凡具有以上5种临床症状者,皆可诊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
因此,老年人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必须根据感染程度及药品不良反应,结合老年人的特点使用。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抗菌药,并依据肾功能,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应用抗生素及肠道消炎药物时,严格控制适应症,密切观察病人情况,遇有不明原因的腹泻或腹泻加重,应及时停用原抗菌药物,并及时去医院诊治。
(责任编辑:来慧丽 实习编辑:朱燕梅)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