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讲,经历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受灾人群、救灾人员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悲痛、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反应,出现闯入、闪回等急性应激障碍,不断回忆当时最恐怖的片断、做噩梦、工作效率降低、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一个月以上不能消除,就会进入后应激障碍期,有时可能达到1年以上甚至伴随其终生。相对而言,地震等灾难事件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较高,更需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
研究表明,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约有70%的灾难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愈心理创伤;30%的当事人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灾后表现出如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及时对受灾人群及其亲属、救灾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就能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避免心理创伤存在时间过长而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
有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干预正式出现在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十多年来,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以2002年5月7日晚发生的大连空难事故为例,当时,我国一些精神卫生学专家就受政府的邀请,对遇难者家属进行了心理干预。专家在大连和北京分别举行了三次集体的心理干预,对有个别心理创伤严重的人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由于干预及时、措施得当,“5·7”空难后遇难者家属的失常程度相对要轻很多。据介绍,专业人员在灾难的急性心理应激干预中的作用表现为:为危机处理机构提供意见和建议;确定那些需要干预的人,针对个人的干预措施,如解释支持、心理治疗,甚至药物治疗。
另据了解,目前已有不少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希望作为志愿者前往灾区参与心理援助。专家为此提醒志愿者不要冒然前往,应该参加专业机构的统一组织和培训,量力而行,避免造成“帮忙不成,反而添乱”的结果。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可以通过值班心理热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支持等方式参与到志愿活动中。
(实习编辑:魏文巧)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