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损伤的临床修复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神经修复及再生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最新文献表明,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不仅与神经细胞自身密切相关,而且周围非神经细胞也参与了神经组织的再生。近年来神经移植和神经组织工程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对神经生长及再生的分子及细胞学研究。现将面神经运动神经纤维再生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 面神经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变化
1. 面神经轴突的再生
面神经损伤分为面神经挤压伤和断离伤,这两种损伤都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其损伤远侧端的轴突变化称为华勒氏变性( Wallerian degeneration, WD),组织学表现为炎症细胞的聚集、炎症与抗炎因子的分泌,轴突的变性水解其残片被吞噬清除。与胞体相连的近端轴突变化称为逆行性变性,通常只累及少数郎飞结。轴突损伤后轴突末梢迅速封闭,在由各种炎症细胞合成的神经营养因子、趋化因子以及胞外基质分子和蛋白水解酶等胞外环境作用下,生发形成数目众多的生长芽,每一生长芽末端膨大形成指状突起向外伸展,构成生长锥。生长锥可释放蛋白酶,溶解远端基质,以每天 1~2 mm的速度向远端生长。
轴突再生时,远中残端的基底膜导管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支架,从近中端生长的轴突会优先进入神经退变后,由去髓鞘化的雪旺氏细胞( Shwann cell, SC)与围绕周围的基底膜形成的 Bungner 带,最终到达原终板及神经末梢处。对于挤压伤来说,由于神经内膜未断,生长锥可沿神经内膜生长。每个轴突可发出多达 20 个生长锥沿 Bungner 带到达远中残端,但只有约 1/5 能够到达靶目标。对于断裂伤则更为复杂,即使是神经束膜缝合也不能保证生长锥进入适当的神经管。而且生长锥以一种扭曲迂回的方式越过断端,此种生长方式可造成轴突生长缓慢。因此如何促进神经轴突再生速度、改善神经恢复功能是目前面神经再生研究的关键问题。
神经配恢复是机械机制( 机械屏障)与生物机制( 神经诱导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支配恢复为如何加速损伤后面神经支轴突的再生方面的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面神经大部分为有髓神经,促进神经纤维髓鞘化有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同时面神经损伤后,相应轴突可出现神经营养因子和受体表达水平的提高,这些表达的受体可使局部聚集营养因子,并促进再生轴突的延长和髓鞘化。Kimura等[3]在面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中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 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eptide, PACAP)进行局部注射,发现能够促使混合肌肉动作电位的出现并且缩短潜伏期和增加电位幅度,证实 PACAP 能够在靶器官的水平延长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的作用和增加有髓鞘轴突的数目来促进面神经的再生。一些学者也发现在小鼠口内注射神经营养药物 Topiramate 能够增强轴突外生和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由于面神经控制的肌群较多,面神经轴突修复过程中极易形成神经再支配的错位恢复,产生连带运动等症状。Choi等在小鼠面神经损伤模型实验中观察到再生过程中面神经核躯体皮层定位紊乱,颊部投射区域内出现颞部运动神经元,甚至同一细胞或轴突同时发出投射两个区域的分支。 Kamijo等的研究也表明再生的面神经由异源性的神经纤维组成,各纤维的生长速率不同,且轴突的过度分支在面神经断离伤较挤压伤更为普遍。而用神经营养因子的抗体局部注射发现其面神经再生过程中减少了侧副分支,但不影响神经元存活及轴突的延长,并进一步证明侧副分支减少导致更好的功能恢复。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