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治疗对于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有效性,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已得到充分的肯定。电刺激的电场可加速雪旺细胞的游走、爬行及生长发育,使相应雪旺细胞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增多, 而且电场对轴突的结构蛋白、微丝和微管有趋向作用,这不但提高了神经生长速度, 而且能使神经纤维准确地沿电场方向长入神经远端。神经损伤后肌肉会丧失运动功能,同时肌肉发生退变萎缩。Kern 等[3]研究发现, 经功能性电刺激后萎缩肌肉中的脂肪和结缔组织所占比例显著下降, 他认为功能性电刺激一方面使尚未萎缩的肌纤维增粗和肌纤维再生, 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肌肉收缩和兴奋- 收缩耦联的细胞器再生, 从而防止了肌萎缩。Marqueste 等[4]的研究证实, 功能性电刺激可以使肌肉中的2 型肌纤维维持在较高的百分比水平。当肌肉萎缩到一定程度时, 即使神经功能恢复, 肌肉也不会产生收缩, 故一定要在肌肉失神经支配后及时予以一定的电刺激。电刺激是利用电流的作用来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功能再生和防止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目前常用的电刺激方式有3 种: 表面刺激式、经皮刺激式及全植入式。表面刺激式的优点避免了体内埋置电极的繁琐操作, 需再次手术取出及针电极造成的创伤, 具有方便、无痛和适应证广泛等特点, 同时也无经皮刺激式可能带来的感染和损伤隐患。目前功能性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防止肌萎缩的机制仍不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 电刺激确实能延缓肌肉萎缩进程, 减轻肌重丢失, 缩短肌肉运动单位电活动及自发性肌肉收缩活动出现的时间, 加速轴突再生的速度, 缩短肌肉失神经支配时间,改进肌肉获得神经再支配后, 运动功能恢复的质量。
虽然表面电刺激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组中仍有6 例不能完全恢复, 除原始损伤的程度和手术修复的方法不同等原因外, 表面电刺激的强度、部位、时间、方法均为影响因素。由于刺激强度有限( 较高的刺激强度患者会感到不适, 并有皮肤烫伤的可能) , 两次刺激间隔太长( 因表面刺激治疗都是在医院进行) , 3 个疗程后患者的依从性差等因素均会影响疗效。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要自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总之, 早期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可改善受损神经局部血液循环, 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增强肌肉协调性, 防止肌肉萎缩, 同时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实习编辑:陈俊琦)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