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一纸处分通告,李先生的儿子———刚满17岁的少年李晖结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他为什么会选择死亡?花季生命,缘何如此脆弱?
一次考试 一纸通告 一个生命
2005年11月9日下午,正在离家200多公里之外出差的李先生,突然接到儿子的同学打来的电话,说李晖下午没有去学校参加考试,人也找不见,要他早点回家看看。起初李先生并未在意,由于距离家还很远,他打电话让在西宁市区上班的妻子先回家。
半小时后,妻子打来电话说,家门怎么也打不开。李先生感觉问题比较严重。他一边让妻子找人开门,一边自己也火速往家赶。19时,他赶到家时,妻子和邻居刚刚撬开家门,大家最不想看到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李晖坐在地上,低垂着头,悄无声息。李先生抱起儿子就冲向医院……然而,一切都晚了。
在一张旧挂历的背面,儿子留下了简单的几句话:“爸爸妈妈:我走了,去一个美丽而没有烦恼的地方。你们不要为我伤心。”
现实让李先生难以接受。早上还好好的儿子,为什么突然在家中自杀?在不到一天的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李晖的同学和学校处,李先生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当时学校正在举行期中考试。11月8日,也就是李晖自杀的头一天,在下午政治课的考试中,监考老师说李晖作弊了。但李晖说自己没有作弊,并去找老师理论。第二天上午,考试结束的李晖和同学一起回家,在学校教学楼内的布告栏上看到了一纸通告,偌大的白纸上用黑色的毛笔字醒目地书写着:
“高二(6)班学生李晖在11月8日下午的政治考试中作弊。李晖同学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校的考风考纪。为严肃校纪校规,根据《学校关于考试纪律的规定》,给予李晖以记过处分,并记入学生档案。希望全体学生引以为戒,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下午,同学们发现李晖没有来参加考试。
家长:学校处理太草率
悲剧在瞬间发生了。对于人到中年的李先生夫妇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就在两天前(11月7日),他们刚给儿子过了17岁的生日。
同学们记忆中的李晖多才多艺,幽默大方。在亲友和邻居看来,李晖非常懂事,活泼开朗,乐于助人,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这张以‘大字报’形式张贴的处分通告,‘杀’了我儿子。”李先生说:“学校的草率处理对孩子打击太大了。孩子下午没有去参加考试,学校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在把孩子送到医院抢救无效之后,家长通知学校,在两个小时之后校方才赶到学生家中。”
李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了解,李晖不会作弊。但是孩子都已不在了,不想就此多说什么。但他认为,学校在处理这件事时至少是太草率了。他说:“学校在这件事中是否严格按照程序去办了?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是否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去看待了?他还是未成年人,这个年龄段,把荣誉看得比他的生命还重要。孩子是走得极端了些。但如果这时有人能点拨他一下,事情不会是这个结果。”
学校:学生心理太脆弱
学校老师们谈到此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学生太脆弱了。”而对于学校的处理,认为这都是在按学校的“规矩”办,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据李晖所在的西宁市湟川中学学校负责人介绍,按理学校处理学生必须经过校务会研究作出决定,之后,以通知形式向全校公布,并以书面形式告知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
据记者了解,在李晖事件中,学校既未经过校务会研究讨论,也没有告知学生家长。
学校副校长莫文君解释说:“之所以在没有形成正式文件就先张榜公布,是因为时间原因,害怕太晚了。正规的决定要以学校文件形式发出。提前贴出,是严肃学校考风考纪的一种方法。这是学校的惯例,这样执行至少是第三年了。”
他也认为,学校在管理制度上确实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是否可以更人性化一些,比如在处分前给学生一些思想上的铺垫,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而不是给学生一个沉重打击。
西宁市教育局局长杜书品认为,学校有自身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处理学生的方式上可以婉转一些。学生没来参加考试,学校没有及时通知家长学生的行踪,学校也是有责任的。
但她也强调,教育是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面的事,现在作为教师来说,压力也很大,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也很难。
教育专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青海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美华教授认为,李晖事件不仅反映出了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同时也揭示出学校教育存在的“重教轻育”的问题。
她说,学校教育中重教学、轻教育的问题相当严重,学习成绩仍是检验学生的惟一标准。在考分、升学率等压力下,老师往往在学业上抓得多一些,但在培养人上做得太少。
李美华说,青少年在身体发育的同时,心理发展却很滞后,很容易做出情绪大于理性的事情。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比如专设心理健康指导老师,接受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咨询。
目前,李先生已准备向法院提起诉讼。他说,“我要通过法律途径促使学校在管理制度、教育教学中作出改观。自己已经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不希望再看到类似的悲剧发生。”
(实习编辑:魏文巧)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