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华夏心理教育中心获悉了这样一个案例:
37岁的王先生,在一家大公司担任经理,业绩出色。在妻子眼里,他是出色的丈夫,在孩子面前是个好爸爸。但他这几年总是感到自己不能让领导、妻子、儿子满意而忧心忡忡。三年前,他被诊断患了慢性支气管炎,不得不戒烟。虽然参加了戒烟协会,但他仍时不时地需要抵抗吸烟的冲动,这让他非常郁闷。郁闷时,他会觉得自己“不好”、“是个失败者”,经常坐立不定、感到紧张。紧张时,他又不断地担心自己会因业务不好而被开除,但实际上,他常获得好评,业绩已经超过公司标准。
心理咨询师余欣了解到王先生过去经常通过吸烟来缓解焦虑和紧张,戒烟以后,他失去了精神依赖,所以来寻求治疗。王先生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形成了追求完美的个性。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王先生的思维是消极的,自我批评式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一个优秀的人产生这些不该有的心理问题呢?接下来,心理咨询师问他最近一次郁闷是如何发生的,并让他写下当时的情景、情绪状况和想法。结果如下:
“上周四晚上8:30,当我告诉太太,周六我要去戒烟协会时,她很奇怪地看了我一眼。我当时就很生气。我想:她还挺心烦,认为这个协会并不重要。她不关心我,不理解戒烟有多困难。”
心理咨询师挖掘出了王先生的自动想法后,让王先生寻找支持他这些想法的证据,结果发现,大量的证据否定了他的想法,比如,在多年吸烟的日子里,太太一直跟他在一起;当他们没吵架时,她告诉王先生她爱他,并照顾他。太太说,她那种表情是因为突然想起她姐姐的生日。这些证据推翻了王先生错误的自动想法。他调整了认识,情绪平静下来。后来他又发掘出一些不正确的自动想法,终于从忧郁、自卑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可见,每个人都可能有不恰当的自动思维,它是经过多次重复养成的思维习惯,如果不刻意观察,往往发现不了。
(实习编辑:魏文巧)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