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心理医师对患者有指导与引导两种做法,所谓指导是心理医师对来访者提出建议、要求,告诉来访者应该怎样做。所谓引导是心理医师启发、帮助来访者,使其自主探索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自己进行发现。指导型的心理医师给人的感觉是权威、是“救世主”;引导型的治疗者给人的感觉是平等的探索者、讨论者。一般心理障碍者都希望有人为自己“指点迷津”,而且认为能起到这种作用者是有权威的比自己高明的人,所以自然就把心理医师看作“救世主”,期望从心理医师那里得到直接的指导。患者的高期望很容易诱导心理医师的权威心态,置己于指导者的位置,于是就为患者出谋划策。其不利在于:可纵容患者的依赖性。一般来说,患者的期望越高,依赖性就越强,心理医师的指导代替了他们的自主决策,限制了他们自我完善的机会。良好的治疗关系是以医患双方彼此信任为基础的,治疗初期指导型治疗和引导型治疗行为都可以获得这种信任,但随着治疗的深人,多数指导型治疗会降低患者对医师的信任度,而引导型治疗会获得进一步的信任。所以这种信任、真诚的医患关系不是一种外部指导或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通过启发,促进来访者内部成长的关系。
正如中医学相信人体内部有抗病、自愈、自和能力那样,人的自我心理成长也有不断趋向成熟的内在潜能,即通常所说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高明的心理医师不直接干预,而是以平和的心态、谦逊的态度,启发引导、鼓励患者发挥潜能。这体现了心理医师对患者人格的尊重与信任,因为人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选择行为方式,心理医师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患者。况且心理医师对患者情况的了解是间接的,因而其判断的客观性会有一定局限。所以采取引导的原则,促进来访者自我成长,更合乎情理。在治疗心理创伤、缓解情绪障碍、改组认知结构、提高分辨能力、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引导性治疗原则有重要作用。引导与指导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治疗原则,虽然主张以“引导”为主,但并不是说“指导”的做法毫无意义,有时“指导”可起到“急则治标”的作用。所以,二者可相参为用。引导与指导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治疗原则,虽然主张以“引导”为主,但并不是说“指导”的做法毫无意义,有时“指导”可起到“急则治标”的作用。所以,二者可相参为用。
(实习编辑:魏文巧)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