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是一名医生(不是内科医生),但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得很少。1990年我因心慌气短、心律不齐住进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当时查血糖(空腹)为7.3mmoI/L,由于当时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大于7.8mm。I/L,所以未下糖尿病的诊断。也有医生对我说:“血糖偏高,不算啥事,别小心眼。”我自己也认为血糖偏高,就和感冒发烧一样,以后会自动降下来。然而,就是这种无知害了自己,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以至当我明白过来时不得不接受胰岛素治疗。
“血糖”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我发病之初没有任何治疗和生活干预,没过多久,血糖就上升到10.6mmoI/L。吃了几天降糖药后,血糖降到6.9mmol/L。但由于糖尿病知识的匮乏,验一次空腹血糖以为可以顶半年,半年之内别人问我身体怎样?血糖高吗?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不高,空腹血糖6.9mmoI/L。这半年既没有控制饮食,也没用任何药物。但半年后我再次出现心慌、乏力,再验血糖为13.6mmoI/L。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当时我如果重视一点,利用在医院工作的便利条件,何苦要等到空腹血糖13.6mmol/L才想到要认真治疗。后来我才明白:血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随时都会有变化,饭前饭后、今天、明天都不一样。胰岛功能损坏了是不能恢复的,发病之初我连这些都不懂。
无知换来的是惨痛的教训,走过几年的弯路后,我终于走出了误区,并购买了一台血糖仪,这样我就可以随时监测血糖的变化。平时每周测2—3次空腹血糖,血糖偏高时每天测一次,餐后血糖大多是去医院看病时抽静脉血检测。但此时我还没有意识到找一位糖尿病专科医生的重要性,在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误区。
恒心来自好心情
控制饮食、坚持运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好说不好做,需要毅力.需要恒心,更需要来自医生的正确指导。坦白地说我开始做得很不好。主要是因为身体的状况,身体好了,高兴了,我会处处当心,做得兢兢业业;有时难受起来,就想放弃,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
恒心来自好心情。因为我是医生,经常做别人的思想工作,慢慢地我从病人身上也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我体会到:做事要多为别人着想,包括活着也不是为了自己。当我有病的时候,多想想朋友和家人,想想他们为我做的一切.想想他们的期盼,想想他们的感受,我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心平了,气也和了,会觉得天也蓝了,路也宽了,信心也有了。然而,有了信心还不够,还应丰富有关糖尿病的知识,还应接受科学、正规的治疗。一方面自己要多学习,多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还要找一名糖尿病专科医生对自己的行为、治疗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到正规医院、找糖尿病专科医生诊治
我每月发工资时就预留出300元作为医药费,专款专用。我从不吃保健品,因为那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我也不跟着医疗广告走,是为了避免把自己带进误区。于是,我就到正规医院,找糖尿病专科医生诊治(不一定是专家,但必须是内行)。我以为病人最痛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医生,所以会对医生寄托很大的希望。疾病发生在病人身上,有时会很痛苦,也有时会把一点小事(指临床症状)看得很严重,此时最需要医生的同情和理解。治病又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治疗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不能几天不见好转,就转投另一家医院,要相信医院,相信医生,我们的信任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医生也同样需要自信,需要尊重,需要理解。
以前我到医院普通内科看病,医生也会询问饮食控制好不好,但究竟应该怎么吃?没人指导。一次我到某医院内分泌科看病,一位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身高、体重。他说:”你的体重超了10%,需要减肥。”我当时很诧异,我都50多岁的人了,还美个啥?我可是从来都没想过要减肥。他告诉我:“必须减肥,只有体重达标,血糖才能控制得更好,对你来说减肥不是为了健美而是为了健康。”他按轻体力劳动的标准计算后告诉我:每天主食5两(早1两、午2两、晚2两)、鲜牛奶1斤。我当时不喝牛奶,医生说:“必须喝,不喝1斤,半斤也得喝。”从此我每天1斤牛奶,鸡蛋1个,肉食(生瘦)3~4两,蔬菜1—1.5斤,每月炒菜用油1斤。我说记不住,他就帮助我用纸记下来,到现在我还保存着这张纸。我按他说的去做,当然我做的没有他写的规范,但还是收到了效果。体重减轻了2公斤,从数字上看并不明显,但减肥后自己觉得身体轻松了许多,血糖也降下来了。要不是医生的提醒,按我原来的生活习惯,我可能会越来越胖。至今,我仍非常感谢这位医生,我又把这方法转告了许多糖尿病病友。回过头来想一想,我这些年抗糖的最大收获就是:遇到一位好医生,可以受用终生。
(实习编辑:陈静梅)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