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改变糖尿病”诺和关怀健康之星评选活动是由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大型糖尿病教育活动。自2005年起,已在中国成功举办了两届。2007年4月~11月,第三届评选活动已经在全国再擂战鼓。3年来,参加这一活动的全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教育活动的品牌项目。通过这个项目,促进公众及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30年前“累”出糖尿病
30年前,正是“文革”结束后工厂恢复生产,张大爷刚好40出头,担任北京第四开关厂的车间主任,和同事们一起承担一个非常重要的攻关项目,白天黑夜地干,最长的时候两天三夜没合眼,吃饭没规律,渴了就抱着水龙头喝几口凉水,就这样干了大半年,渐渐就有些不对劲了。张大爷常常感觉特别渴、特别累,喝水越来越多,按张大爷的话说,只要一见水就亲。
一起工作的同事发现他有些不对劲,关切地问他,你怎么又黑又瘦?是不是得什么病了?厂里的医生建议他去大医院检查一下,到医院一查血糖,超过了30.0mmol/L,确诊为2型糖尿病。
上世纪70年代末,治疗糖尿病的西药非常少,张大爷治疗还是以中药为主,血糖一直控制得不是很好,基本都在10.0mmol/L以上。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张大爷都是以口服西药为主(如优降糖),血糖一直不稳定。
胰岛素救了他两次命
1993年,张大爷在一次出差时忘了带药,他心想:就几天时间,坚持一下也就过去了。就这样,从北京到秦皇岛,之后又到沈阳和大连,兜了一个大圈子,张大爷在回家的火车上实在支撑不住了(已经发展成为酮症酸中毒,晕过去了两次),不得不中途下车到辽宁省朝阳市的一家医院看急诊,血糖高达32.0mmol/L。医生了解情况后立刻给他注射了胰岛素,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3天后张大爷出院了,医生要他以后坚持注射胰岛素。张大爷心想:听人说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不知道效果会怎样,还是不用了吧。回家之后张大爷根本就没把“胰岛素”当回事儿,还是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仍然不稳定。
这样又过了几年,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的深夜,张大爷参加完一个迎新年活动,独自一人骑车回家,被一辆大货车剐倒,失去了知觉,路上的行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经医院全面检查后,排除了车祸所致的外伤,却被意外地诊断为急性酮症酸中毒,又一次注射了胰岛素。医生说:你得糖尿病已经20多年,病程比较长,口服降糖药已经失效,以后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了。从那时候起,张大爷就开始使用诺和灵30R。
刚开始注射胰岛素有点不习惯,不过没两天张大爷就琢磨出一些门道来,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捏起皮肤进针后,慢慢推注的同时揉捏局部,可减轻注射时的疼痛。在使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注射胰岛素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麻烦。而且从那时起,他的血糖一直控制得比较平稳,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最让张大爷开心的是:在1999年使用胰岛素之前,他的体重只有不到90斤(身高1.65米),而应用胰岛素之后,他的体重逐渐增加,并稳定在120斤左右,身体也好多了。在他注射胰岛素的七八年时间里,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除了年纪大了稍微有点耳背,其他什么毛病都没有。
糖尿病后的生活更加精彩
有人说,得了糖尿病这不能吃、那不能吃,活得真没意思。而张大爷用事实证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也可以丰富精彩,甚至比得病之前更精彩。平时,张大爷积极地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还特别喜欢唱歌,写了不少歌曲,并在社区办起了老年艺术团。
多年来,张大爷保持着一日五餐的习惯,主食每餐是50克,不多不少。不饮酒、不抽烟。张大爷强调:糖尿病患者不能什么都不敢吃,否则会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稍微有个风吹草动的就会病倒。他特别提到“食品交换份”的概念,他认为糖尿病患者能吃的东西很多,只要按照“热量守恒定律”进食就可以,要特别注意营养的均衡和充足。张大爷还自创了“什锦糊涂粥”,以燕麦为主,加入山药、枸杞、南瓜、苦瓜等,每天早上喝上一小碗,味道好极了。
张大爷的身体特别好,一直保持着规律的运动习惯。近十几年来,他每周都从家(北京西客站附近)骑自行车去爬一次香山、逛一次颐和园,还交替着去游几次泳,平时外出办事也都骑自行车。当问起张大爷的健康秘诀,他笑笑说:牢记两句话,饮食不能过饱;生命在于运动!张大爷自信地说:“像我这样的身体,活到90岁肯定没问题!”
从“糖宦”变成“专家”
张大爷说,当年是自己误解了胰岛素,事实上早用胰岛素能更好地保护残留的胰岛B细胞,所以现在他常常劝病友们尽早使用胰岛素。
记者问张大爷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大爷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糖尿病被攻克,这样我就没什么遗憾了。现在,我奉劝广大病友面对胰岛素该打就打,能早一天打,就不要晚一天打。”
(实习编辑:陈静梅)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