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一个人有了亲密关系,但他总是攻击你。
那离开他吧,他会发出死亡威胁:杀你或自杀。
在关系里你无法动弹,因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分裂,也是种种心理疾病产生的源头。什么是分裂呢?
黑与白,对与错,好与坏等等一切概念上的对立,就是分裂。事情本来是无好无坏,但我们的心制造了分裂,将其中一部分视为可以接受的,而将另一部分视为不可以接受的,于是制造了分裂。
对此,明朝哲学家王阳明说: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没有动时,是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的,但心一动,也即意念一动,分裂就产生了。
对你来说,A是可以接受的,-A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时分裂就产生了,而将A与-A制造出来的,正是我们的心。很多时候,这是别人的心强加给我们的。
最痛苦的分裂是,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你无处可去,最后你的心破碎成两半,一半只能接触A,另一半只能接触-A,这就是精神分裂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处在这个维度上,而它所带来的痛苦也随处可见。
他们用可怕的手段亲近你
一次,我通过网络认识一个女孩,她文字极好,里面也透着我所喜欢的精灵古怪。
但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确差别很大。也许是,虚拟世界中,你只能接触人的一面,而现实世界中,如果你比较敏感,你就能感应到对方的所有面。
和她第一次现实世界的接触,是通过电话,并且只是短信联系,但仅仅聊了几次后,我就头疼起来。我感觉,似乎我这样写不行,那样写也不行,我怎样发短信她都能挑出刺来。
但这主要是感觉,其实短信的内容很普通,只看短信的文字的话,未必能看出什么来,但感受是很清晰的。我觉得,她似乎同时在表达几个矛盾的意思:和你聊天还是有些意思的,但你别以为是你的功劳,你没什么了不起的,但你不能丢下我不管,否则我会不高兴,可是我没发出我需要你的信息,如果你继续和我聊天那是你自己的事,和我没关系……
那样短信联系了几个回合后,我怕了,因为确确实实地头疼起来,所以后来再也没有和她联系过。
还有一次,一个朋友介绍了一个奇女子给我认识,说她的经历蛮传奇的,我那么爱听人讲故事,不妨好好听听她的故事,说不定可以有什么灵感,最终写点什么。
第一次见面是晚上,我和她聊了三个小时,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以至于回家睡了一觉后这种头疼仍有残留。
这个奇女子给我的感觉和前面那位网友一样,也是言谈举止中都有很多矛盾信息传出来,但她的矛盾更多,是加强版的“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从逻辑上讲,她似乎在说,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也不可以-(-A),更不可以-[-(-A)]……而且,-(-A)并不等于A,-[-(-A)]也不等于-A,其中的差异很是微妙,但如果用心来体会是可以体会到的。
这种头疼我更是惧怕,所以后来也没有和这位奇女子交往下去。
现在回忆起来,这两位女士,她们传递的信息其实可以概括为两点:你既不可以和我亲近,也不可以和我疏远。也就是说,和她们打交道,你似乎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相信很多人会有过这样的体会,你认识了一个人,更严重的是,你和一个人有了亲密关系,你发现,和他在一起,他总是攻击你。于是你会想,他总是这样攻击我,肯定是不喜欢我不需要我了,那我离开他吧。但若你胆敢这样做,他会发出死亡威胁,要么威胁杀死你,要么威胁杀死他自己。你或许被吓住了,你留在了这个关系里,但你发现,在这个关系里,你无法动弹,因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一位女士和一个男子谈恋爱,他总是挖苦她冷淡她,甚至对她实施暴力。她受不了了,觉得他根本不喜欢自己,于是提出分手。结果他们爆发了严重冲突,他情绪失控,拼命摇晃她,怒骂她,甚至拿出刀子来威胁要自杀,或者是杀她:“你不知道我爱你吗,你怎么可以有离开我的念头?!”
美国心理学家埃文斯在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中写道:很多人想与别人亲近,但他们要传递这个信号时偏偏使用的是一些可怕的手段。
这个男子,就是在使用很可怕的手段想与这个女子亲近,但这些手段最终导致的是疏离。
Ta是喜欢我还是有分裂症?
类似的事在青春期更常见。男孩女孩产生朦朦胧胧的感情时,反而常发出“我才不在乎你”的信息。
一个女孩在高中时是科代表,一次收作业路过一个男孩的桌子时,男孩突然将她手上厚厚的一摞作业本给碰翻在地,然后用挑衅的眼光看着她,这让她很生气,但突然间火气又奇怪地消失了,于是她蹲下去,自己将作业本捡起来走了。现在她回忆起这个男孩有多次类似的举动,她明白这个男孩是喜欢她的。
喜欢甚至爱上一个人,你就将自己置于险境——如果对方不爱自己怎么办?你不想冒险,但你有些恼怒地发现,你控制不住自己,你就是喜欢,忍不住总想起这个人。你爱恋而又讨厌自己爱恋,最后你将这一系列矛盾的信息传递给了这个人。
一位女士M总是用有些破坏性的举动传出“我在乎你”这样的信息。就好像是,她总是一边踹你一边对你说,亲近我啊,离我近些啊,我很在乎你,你知不知道?在一次咨询中她说,她之所以这样矛盾,是因为当别人亲近她时,她又会感觉到内疚。这种内疚,最初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产生的,父母总是忽略她,而她觉得,她似乎只有表达愤怒时,父母才会关注她,但真用愤怒的方式获得父母的关注时,她又会觉得内疚,而这份内疚,有时又会转化为愤怒。
所以,她发出的信息才会那么矛盾。首先,她传递的常是愤怒,给别人的意思会是“我不喜欢你”。但是,别人又不能疏远她,因为她真正传递的意思是“我希望你亲近我”。然而,假若别人真亲近了她,她又会有内疚产生,而内疚一产生,她要么感动得落泪,要么会有愤怒产生,而后者又居多,于是很容易又传出了“离我远一点”的信息。这时,假若别人真的离她远了,又会有要命的孤独感产生,令她觉得生不如死,于是她会有更大的情绪产生……
如果“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是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原因,那么“你既可以A,也可以-A”就是答案。
以上几个例子,如果他们能向别人传递“你既可以亲近我,也可以疏远我”的信息,别人就会获得很大的自由,并且会觉得,自己亲近的需要得到了尊重,自己疏远的需要也得到了尊重,自己整个人都得到了尊重,于是,一种整合感就产生了——“我作为一个人的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分裂最初产生时,常是因为有条件的爱。譬如,父母会传递出一个信号,你只有做到A时,我们才关注你接受你,于是,你会无形中形成一种意识,我做A是可以的,但我做-A是不可以的。这是多数父母都会有的分裂,所导致的问题并不严重。
但假若父母自身问题很大,心理矛盾很多,就会对孩子传递出一个很糟糕的信号:你做A我们不接受你,你做-A我们也不接受你。这最终导致了孩子的严重分裂。
我们可多去觉察自己,多对自己说,我既可以A,也可以-A,这会引发很多很好的变化。对于从不愤怒的人,允许自己愤怒;对于从不肯委屈自己的人,允许自己有些委屈。
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灵活,而通向灵活的有效办法是,常对自己说“你既可以A,也可以-A”,并将这一原则在生活中活出来。就算活不出来也没有关系,这也是一种灵活。
(实习编辑:古茜文)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