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反映“房奴”生活的热播剧《蜗居》、《房子》接连上演……在“房奴”大军逐步扩充的同时,这个特殊群体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网上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达98.09%的房奴,在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情绪。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理科主治医生蒋成刚介绍说,房奴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现在的房奴多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部分是“80后”,而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买房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受太多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因此,一点小挫折就很容易让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蒋成刚建议,“与其焦虑,不如想想如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增加收入。这样一方面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焦点,减轻心理负担,一方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上的窘迫。”
对于那些已经意识到房子改变他们人际交往方式,心理承受力降低的人群来说,蒋成刚特别提醒,“学会释放压力,转移注意力是很重要的,他们可以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努力工作的动力,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安慰,也可以挣钱帮助减少贷款压力,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方法。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就必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指导。”
社会焦虑别转嫁给自己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供房者都有焦虑情绪,因此拉低了“幸福指数”。一位以25年贷款分期买房的女士表示,一想到未来那么多年都要承受这种持续不断的经济压力,就难免焦虑。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淑清指出,这种焦虑有一部分来自个人,还有一部分来自社会。高昂的房价与低收入之间的反差是大众面临的困境,因此长期的房贷是社会施加给每个个体的压力,并非个人能力的缺陷。因此“房奴”们要认识到,靠自己的能力偿还房贷、安居乐业是值得骄傲的,应积极去看待,肯定自己,千万不要把社会的整体焦虑都扛在自己肩上。
摆脱错误价值观
《蜗居》中,海萍想“一步到位”买个大房子导致负担沉重的行为引起房地产专业人士的批判,而“大房子=成功”的价值观正是很多焦虑情绪的源泉。
资深房地产经纪人龚先生介绍,很多人像海萍一样,要一步到位买个大房子,但经济能力不够,因此每月大半的收入都用来还贷,成了喘不过气的“蜗牛”,反而与舒适无缘。
刘淑清指出,购买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房子,一方面是出于“大房子=成功”的虚荣心,一方面是看到别人买了大房子要去攀比。在目前的房屋支付制度下,“要住大房子”而去超前消费的观念使人多付很多本金和利息,月供也不少,虽然居住面积大了,却造成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沉重压力,抵消了住大房子应有的幸福感。因此,要学会把房贷控制在自己收入的合理比例内,这样房子虽小,但心理上会舒适很多。
时常给自己积极暗示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房贷、各种生活开支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现实中,很多人与海萍一样,整天把这些数字牢记。专家指出,这是人为地给自己施加消极心理暗示,绝对要避免。
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表示,她的房子贷了49万,25年共需另付30万的利息,想想就觉得难受。刘淑清指出,很多人都“每天去算总账”,给自己增加了无形的压力。
其实房贷是分摊到未来每一个月的,而不是当下就需要承受这几十万,所以不要把经济压力天天挂在心头,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
她建议“房奴”不妨换位思考:虽然要付房贷、付利息,但不用再付房租,从为别人供房变成了为自己,房子作为不动产还会升值,何必要焦虑?心理学认为想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所以要时常给自己积极暗示:以后有钱了提前还贷!并以此去从正面激励自己,把买房当成一项对生活长期有效率的投资,才会更轻松。
(实习编辑:古茜文)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