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发热以及脓血便,这些症状可能表明存在细菌感染,需及时就医。
1.腹痛
腹痛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和痉挛所致。当致病菌侵入人体时,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此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通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疼痛可能伴有压痛或腹部紧张感。
2.腹泻
腹泻是由志贺氏菌毒素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分泌造成的。志贺氏菌属可产生内毒素,其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途径介导细胞损伤和凋亡,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进而引发腹泻。腹泻可能导致频繁排便且粪便呈水样或糊状,严重者可伴随脱水症状。
3.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是因为志贺氏菌产生的外毒素作用于肠壁神经丛,使肠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肛门坠胀感。此外,志贺氏菌还可产生内毒素,内毒素与肠黏膜受体结合后,通过TLR4/NF-κB通路诱导巨噬细胞活化并释放趋化因子,这些因子进一步吸引中性粒细胞进入肠道,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加剧,进而加重里急后重的症状。里急后重常表现为排便意愿强烈但无法排出或仅有少量黏液排出。
4.发热
发热可能是由志贺氏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志贺氏菌感染后,其产生的内毒素可以作为热原质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白介素-1β等促炎介质,这些介质又可通过促进前列腺素E2合成而直接发热。发热通常为不规则型,体温可达38℃以上,有时伴有畏寒、出汗等症状。
5.脓血便
脓血便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炎症和溃疡所致。志贺氏菌感染会导致结肠黏膜发生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面,同时伴随着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渗出,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脓血便的发生。脓血便的特点是粪便中含有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呈现暗红色或黑色,有腥臭味。
针对细菌性痢疾,建议进行常规血液检查以评估感染程度,以及大便培养以鉴定病原体。治疗措施包括口服抗生素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食用高脂肪、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减少肠道负担。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