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里急后重和脓血便,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尽快就医。
1.腹泻
腹泻通常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导致肠黏膜受损和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这些病原体产生毒素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增加。腹泻主要发生在小肠和大肠,患者可能会出现水样或稀薄粪便,伴有频繁排便。
2.腹痛
腹痛可能是由于痢疾杆菌产生的内毒素作用于肠壁神经丛,引起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所致。腹痛可能位于脐周或下腹部,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有时伴随腹部压痛。
3.发热
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生理反应,痢疾感染时,细菌释放的内毒素会激活体内炎症反应,进而引发体温上升。发热通常为稽留热或不规则热型,可能伴有出汗不畅、乏力等症状。
4.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是因为痢疾杆菌侵入结肠后,在局部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和分泌物,刺激直肠壁,使直肠受到刺激而产生排便感。里急后重表现为排便不尽感,伴随着强烈的肛门不适和紧迫感,但每次排便量却很少。
5.脓血便
脓血便是由于痢疾杆菌产生的毒素和细胞因子引起黏膜坏死脱落,同时白细胞聚集形成脓液,以及血液渗出所致。脓血便多为鲜红色血液混杂在黄色或白色黏稠状物质中,排便时可闻到腥臭味。
针对上述症状,可以进行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以确认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疗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食用高脂肪、辛辣食物,以减少肠道负担。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