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性疾病,目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方法,主要包括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不同指标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1、病毒表面抗原: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早出现的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原的检测,是判断人体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指标之一,表面抗原阳性一般提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2、表面抗体:人体在接触乙型肝炎病毒后,或者是在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注射后,针对乙型肝炎病毒会出现免疫性的反应,形成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通常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定量检测,可以判断人体是否产生或已经产生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抗体;
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通常在感染后2-12周左右出现,其阳性结果说明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是无法确定病毒是否被清除,需要后续检测;
4、E抗体:在感染后第12周,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通常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处于复制状态,但是此时还无法确定病毒是否被清除;
5、核心抗体: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曾经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但无法确定病毒是否被清除。
如果需要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建议前往医院感染科进行抽血化验,再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治疗。患者可以选择遵医嘱使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恩替卡韦片等抗病毒药物,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从而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害。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