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通常表现为黏液状、红细胞、白细胞、脓液和血便等,如果症状持续,应尽快就医。
1.黏液状
当存在细菌感染时,炎症因子刺激肠道上皮细胞过度分泌黏液,以保护受损的肠黏膜。过多的黏液随着大便排出,表现为粪便中出现黏液状物质。常见于结肠和直肠,这些部位的炎症反应导致黏液分泌增加。
2.红细胞
由于痢疾杆菌毒素的作用使肠壁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进入肠腔所致。通常出现在下消化道,如直肠和乙状结肠,因为这些区域的黏膜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3.白细胞
痢疾感染会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白细胞会聚集在炎症部位以对抗病原体。这些细胞死亡后会随粪便排出。白细胞主要集中在小肠末端和回盲瓣处,但也可能在整个消化道分布。
4.脓液
脓液是由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死亡崩解而释出的蛋白溶解酶将坏死的中性粒细胞溶解而形成的。痢疾感染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和炎症,进而产生脓液。脓液通常积聚在病变严重的结肠和直肠附近。
5.血便
血便是由肠道内出血引起的,血液经过肠道时会被分解,其中的血红素被还原为黑色的硫化铁,因此呈现黑便。痢疾感染可能导致肠道黏膜破损出血。出血多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因为这两个部位的黏膜最脆弱。
针对痢疾的症状,可以进行粪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以及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的影像学检查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疗,例如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等药物。患者平时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肉类和海鲜,以减少痢疾感染的风险。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