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有时也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细菌性痢疾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人群,而寒冷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在临床上,细菌性痢疾常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细菌性痢疾、细菌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合并脑膜炎、细菌性痢疾。
1、细菌性痢疾:多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其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少数由其他肠道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引起;
2、细菌性胃肠炎:细菌性胃肠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蜡样芽孢杆菌等,临床可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可呈稀糊状或稀水样;
3、细菌性痢疾合并脑膜炎:细菌性痢疾患者如果合并有脑膜炎,通常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抽搐、昏迷等;
4、细菌性痢疾合并肠出血:当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肠道黏膜出现溃疡、出血等情况,引起肠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果酱样大便,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在日常生活中,痢疾杆菌感染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切断传染途径,同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勿自行用药,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