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指乙型肝炎病毒后导致的肝硬化,相对于西方国家,乙型肝炎病毒后导致肝硬化在我国较为多见,主要与病毒感染、长期酗酒、免疫力低下、药物损伤、遗传等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一、病因:
1、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为引起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肝脏,如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2、长期酗酒:我国乙型肝炎患者多伴有长期酗酒的不良习惯,酒精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并可促使肝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肝硬化;
3、免疫力低下:多见于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长期负面情绪可促使患者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细胞异常攻击肝细胞,从而导致肝硬化的发生;
4、药物损伤:如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等,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引发肝硬化;
5、遗传: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可引起肝组织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正常的肝细胞会逐渐被纤维组织包裹,形成肝硬化。
二、症状:
乙型肝炎病毒后导致肝硬化的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三、治疗: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后导致肝硬化的患者,需注意休息,严格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并注意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