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慢性肝炎诊治研讨会”上,专家认为“采取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方案,选择持续抑制HBV复制,改善炎症状况,阻止或逆转肝硬化,是今后肝炎治疗药物的选择标准。”笔者认为,中医治疗乙肝的现实,不但符合上述标准,而且还有所补充。现将中医治疗乙肝三法分述于后。
清热利湿,解毒为要
勿让乙肝“残害”下一代
湿热稽留为HBV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湿热长期潜伏,郁而化毒,因此清热利湿解毒就成为治疗乙肝的大法。湿与热合,如油入面,毒邪内陷,盘根于气分,浸淫于营血。急性期多见于黄疸型肝炎;慢性期可有腹胀、口苦、恶心、纳呆、苔腻、脉滑等,伴见ALT、IgG升
高,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时要分清湿热孰重孰轻,大凡中虚者湿重于热,中实者热重于湿。若清热太过则易伤脾阳,利湿太过则易伤胃阴。其难度如同抽丝剥茧,须认真选药,细心取量。清热解毒药可选大黄、柴胡、虎杖、板蓝根、山豆根、紫草、垂盆草、田基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利湿解毒药可选茵陈、茯苓、猪苓、冬瓜皮、车前草、赤小豆、石见穿、半边莲、瞿麦、玉米须等。方剂选茵陈蒿
汤、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五味消毒饮等。热甚动风可选紫雪散,神昏谵语可选安宫牛黄丸。
活血化瘀,贯穿全程
许多临床资料表明,血瘀是乙肝的主要病机之一。因此活血化瘀应当贯穿于乙肝治疗的全过程。即使病变初期,病在气分,少量应用活血药也可起到舒肝达络,预防病毒深入营血的作用。乙肝的血瘀证可见面色晦青、朱砂掌、蟹爪纹、肝肿大、胁下痛、舌紫或舌下静脉
迂曲、脉涩不利等。这些症状临床仅具二、三即可诊为血瘀证,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早期。活血化瘀药可选丹参、赤芍、桃红、红花、三七、茜草、益母草、元胡、郁金、石见穿、平地木等。瘀血甚者,可用虫蚁搜剔药,如虫、水蛭、僵蚕、露蜂房、鳖甲、鼠妇等。方剂选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下瘀血汤等,中成药选大黄虫丸、鳖甲煎丸、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病毒不除,扶正不止
HBV不易清除,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而免疫功能失调常表现为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前者可见纳呆、腹胀、便溏、舌体胖大,并常呈血清球蛋白及γ球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后者可见朱砂掌,五心烦热,舌质红赤,脉细数等。两者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肝硬化早期。健脾益肾药可选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芡实、白扁豆、菟丝子、补骨脂等,方如香砂六君子汤合四神丸等。A/G比例倒置者,可于方中加入凉血活血药,如丹皮、红花子、泽兰、丹参等;滋养肝肾药可选生地、龟板、女贞子、白芍、麦冬、沙参、何首乌、木瓜、玄参、枸杞等。方用一贯煎、青蒿鳖甲汤、五子衍宗丸等。扶正药物在应用时,还应注意补气不可过温,滋阴不可过腻,以免过温伤阴伤肝,过腻伤气伤脾。
实验研究证实,清热解毒药物有抑制HBV复制、消炎和恢复肝功的作用,活血化瘀药物有抗肝纤维化、改善肝脏血液供应、降浊退黄等作用,补益肝肾药物则有调节免疫机制作用。笔者在临床依据证候性质,采用多法联用,即将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的药物熔于一炉,自拟肝达舒方,既有山豆根、郁金清热解毒,又有赤芍、三七活血化瘀,另有黄芪、黑米补气养阴,具有整体调控的功能,特别是控制临床症状,改善肝功方面,确有良效。
推荐阅读>>>列数乙肝的众多危害!
更多传染病知识尽在>>>中国第一传染病门户
(实习编辑:吴春丽)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