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少纳差,是肝炎思考的重要临床见症之一。能食与否,直接左右着病情的进退,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有胃则生,无胃则死”都强调了能否进食的重要性。
1.湿热困阻:这是纳差最重要的原因。肝病往往有祛热易、除湿难的病理特点,因此重在利湿,否则热去湿留,久之仍可化热,导致脾胃纳运功能不复。常用的治法有(1)苦寒燥湿法,可用轻量黄连解毒汤与中满分消汤配伍运用,其要点是每味药物都不宜超过6克,宁可少量递增,也不能韧用即大量。(2)解毒燥湿法:适用于湿热久羁,蕴久成毒,郁蒸三焦者,可选用土茯苓、败酱草、赤小豆、苦参等。(3)苦辛除湿法:湿热之邪非辛不道,非苦不降,可选用川朴、藿香梗、生姜汁、胆草、砂仁壳、黄芩、黄连等合用。用药时宜忌重浊厚味,选清轻宣透之品。如薛雪谓:“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饶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湿热一去,胃口可开。
2.阴虚食少:胃阴虚的原因在肝病中主要是木火偏盛伤阴,或烦劳郁怒五志化火,耗伤胃津;或过食辛辣,或过用辛散劫阴之品。叶天士谓:“盖太阴脾土,得阳始运;阳明燥
上,得阴则安”。首先提出治胃阴不足,食欲不振等症的四大法则即凉、润、宣、通。据“胃喜柔润,以通为用,以降为和”的特点,可选用益胃汤为主,加麦芽、山药、芦根、黄精等药。如不效,可遵李东垣“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的原则,以酸甘化阴法选芍药甘草场,生脉散等方,或于养阴方中加乌梅、焦楂、木瓜、五味子、白芍等酸味药,对食纳久差者为最好。
3.脾虚胃弱:宜宗“治脾以健,药用香燥,治胃以和,药用焦苦”的原则,以楂曲六君汤或单味炒鸡内金、炒山药、嫩蔻仁、稻芽及少量龙胆草等。肝气肝血虚者尚可加紫河车粉。
4.食积伤胃:肝病过食肥甘,滞而伤中、造成脾胃壅滞,口粘恶食之证,应以调中化湿,导滞消食为主,用楂曲平胃散、权术丸、保和丸,甚者可用枳实导滞丸等。也可选用单
味药如小量黄连、惹仁、荷叶、玉片等加入。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