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真的那么可怕吗,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它?
国内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就是慢性乙肝。固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造成了患者和家庭的长期困扰,但患者和家人在治疗和生活上的态度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的关键因素。
“病急乱投医”是人们得知患病后的真实心理写照。很多得了慢性乙肝的患者一开始总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找到一位“神医”。一旦治疗中出现波折,心理上立刻产生巨大落差,转而抱怨医生技术,对治疗的配合度下降,甚至最后对治疗失去信心。其实,取得好的疗效的前提是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今天,我们请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巫善明教授从医患沟通的角度来带领大家认识疾病,走出困惑,积极生活。
治疗前充分沟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目前规范的乙肝抗病毒治疗有两种方案,干扰素治疗与核苷类似物治疗。但并不是说随便选哪种都可以,关键是要合适。要综合疾病进展、患者的年龄、婚育要求等因素,全盘考虑。所以治疗前医患间一定要充分沟通,包括对疗效的期望、治疗对工作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同治疗方案的特点等等。
临床上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医生我服用拉米夫定两年了,现在想要小孩儿,听说这个药怀孕期间不能服用的,但又不能停药,我该怎么办呀?”,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问题,其主要问题是确定治疗方案之初,没周全考虑才造成了这样的困惑。通常抗病毒治疗期间不能怀孕,否则会面临致畸的风险,而核苷类似物抑制病毒的能力虽说很强,但这类药物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需要长期服药,不能随意停药,因此,如果乙肝患者年龄比较轻,有生育要求,不推荐采用这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2007年最新修改的美国乙肝防治指南也明确指出,对于那些不能达到持久缓解的患者尤其是年龄低于30岁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应该首选疗程比较固定的干扰素治疗,这样在治疗后,即便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只要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停药后患者还是可以怀孕生子的。
医患配合,争取更好的疗效
临床上我们不乏看到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病毒下降,转氨酶正常,从而陷入用药误区,盲目尝试降酶药、保肝药,不仅可能掩盖真实的病情,甚至会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因为肝炎活动,转氨酶上升期是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
另外一种误区就是患者往往会满足于一时的疗效或短期的好转,过于乐观,或者急于回到工作和学习当中,未能遵从医嘱按要求坚持完成治疗,而过早的结束治疗,从而造成治疗的前功尽弃,给后续的治疗造成更大的困难。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盲目悲观,短期治疗未见效果,就认为治疗无效,从而放弃治疗,甚至有些患者在即将出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一种持久控制的状态)之时,由于操之过急而丧失了控制病情的机会。殊不知,乙肝的治疗需要一个过程,干扰素的治疗时间需要1年左右,而核苷类似物需要治疗的时间更长,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相反,如果患者严格遵从医嘱,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监测一些具有预后判断意义的指标如e抗原定量和s抗原定量,通过医患间良好配合,才能把治疗的疗效提高到最高,使患者最大可能的从中受益。
科学治疗,积极生活,战胜疾病有希望
医学的发展也不断地推动乙肝防治的向前发展,新型药物推陈出新,新型核苷类似物的出现使这类药物抑制病毒的能力不断提高,耐药变异也有所减少,但这类药物仍然需要长期用药,仍然需要加强随访,以防病毒变异的发生。
另外就是生物技术高速发展也给乙肝的治疗带来了更高的飞跃,也为患者带来福音,干扰素本是人体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的细胞因子,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干扰素的人工生产成为可能,使很多患者从中受益,达到了病情的持久缓解,避开了病毒变异的风险。近年来聚乙二醇化技术的应用更是大大提高了干扰素的疗效,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的治疗临床上获得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一种接近临床治愈的状态)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多。这也使我们看到,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只要医患间充分配合,科学的进行治疗,战胜乙肝是有希望的。
总之,在乙肝的治疗中,只有医患间有了充分的沟通才能确立合适的治疗方案,才能建立合理的治疗期望值,才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也只有通过医患间的良好配合才能提高疗效,才能保证疗效的最大化。
(实习编辑:吴春丽)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