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医生通过检查心电图是否有ST-T段改变及新出现的Q波,以及血液中心肌酶(心肌损伤的标记物)的变化,来判断病人最近是否有过心肌缺血发作或心肌梗死。
但在无症状的心脏病发作的患者中,4/5的人心电图不出现Q波。研究显示,非Q波的无症状性心脏病发作,死亡风险升高11倍,因心脏原因死亡的风险升高17倍。更糟糕的是,美国研究人员说,无症状性心脏事件发作可能比预想的更常见、更致命。
“因为心脏病导致死亡的患者,一部分是因为无痛性心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主任刘梅林教授说,有四类人容易发生无痛性心梗,一是糖尿病患者,其疼痛感觉神经受损,痛感消失;二是老年患者,对痛觉不敏感,对疼痛反应迟钝;三是慢性血管闭塞的患者,心肌对缺血有一定代偿能力,发生血管闭塞时疼痛感觉可能不明显;四是一些女性患者,虽有胸痛,但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所以没跟医生讲,这是一种假性“无症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董吁钢呼吁,首先,心脏病高危人群要积极控制各种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控制,运动锻炼,戒烟,尽量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作的可能。其次,没有明显疼痛症状的心绞痛或心梗发作,容易被忽略、误诊,进而产生严重后果,因此高危人群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同时应该注意检查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尽早防治或避免无症状性心脏病的发生。
第一,利用其他检查手段尽早发现。刘梅林指出,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如果危险分层属于“高危”者,即使心电图正常,也要做进一步检查,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运动负荷试验、心脏CT等,在心脏病发作之前就发现潜在的心脏异常患者。
第二,通过疼痛之外的其他症状识别。董吁钢说,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发生时,即使没有疼痛的感觉,但心肌缺血或坏死已经存在,有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使重要器官的血供减少引起一些症状。所以,患者可以通过疼痛之外的非特异性症状协助识别。刘梅林指出,如果心脏病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疲乏无力、头晕、活动时气短、呼吸困难,以及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时,应除外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甚至心梗的可能。董吁钢强调,因为上述症状都是非特异性的,患者先不要紧张,最好到医院请专科医生进行分析检查,以明确诊断。
(实习编辑:郭玉萍)
按疾病找